除了战南北,你知道粽的仪式功能与各地端午饮食民俗吗?
2022-06-04 07:01:24
作者:溫宗翰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台湾端午节使用粽子祭祀的情形,自是受到中国移民文化影响,但绝对不是为了要纪念屈原这么无聊。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

粽子的仪式性,才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这种无聊的理由

清国时期文献,常记载台湾包粽子所用者为月桃叶,月桃是常见的辟邪植物,文献曾记载端午节小儿避煞仪式,可取“虎子花”来插在头上;所谓虎子花就是月桃花,以其纹路花色像似虎斑而得名。显然,粽子于端午节饮食,应有其特殊信仰功能,才会以具有仪式象征的月桃为叶。

另方面,台湾端午节在食粽前,通常会先“拜神明”、“拜公妈”,祭毕才有食用,也凸显粽子的神圣性。传统社会于食用粽子时,大人通常会要求未成年小孩不能吃“粽角”,杨云萍曾记载此习俗说是怕小孩“长红疮”;在许多地区则认为,小孩吃粽角怕长大会“抾角”(khioh-kak;意指没有出息)。除此之外,民间包粽时,往往将几十颗粽子绑在一起,以“蔺草”(咸草kiam-tshau)或“粽索”(tsang-soh)串连粽子,形成“粽捾(kuānn)”,并在绳头绑成绳结称为“粽篰(pōo)”,粽篰在民间信仰脉络里面,具有拔祓不祥的信仰功能。

由这些具有信仰观念的行为看来,证明粽子作为祭祀饮食,有其复杂仪式象征功能。台湾端午节使用粽子祭祀的情形,自是受到中国移民文化影响,但绝对不是为了要纪念屈原这么无聊。将粽子视为神圣祭品,也展现在制作上。一般而言,过节前家中如有人过世,丧家一律不能“缚粽”(pa̍k tsang;绑粽),故由亲友馈赠,称之为“送节”(sang- tseh),通常丧家收到后,再以“冰糖”作为回礼,或提供费用将之“买下”。

换言之,以粽馈赠的习俗是丧葬礼俗的一环,非常具有社区关怀的特征,一般要送粽子给别人食用时,得把粽篰剪掉、粽捾拆散,藉此忌避不祥。清国文献常有记载,许多官员文人甚至常误以为“送节”是台湾常见的节日礼仪,殊不知原来背后是为了保有祭祀品的神圣性。后来在日本文献《民俗台湾》中,有篇由川原瑞源所写的〈作为礼物的粿与粽〉,才细腻地描述出这项民俗的意涵。其文载:“粽子与除夕夜的甜粿一样,有将其赠与服丧中的亲友的习惯。因为丧家在守丧期间,不能包裹祭神用的甜粿与粽子,否则便是大不敬。”

除了粽子外,另一项具有信仰仪式象征之端午节饮食,目前仅见于台北龙山区、彰化鹿港、台南安平、云林北港等地。每年端午节以糯米粉制作“煎饼”,并加以食用。吃“煎堆”之习俗,与客家“天穿节”有相近的传说,相传始自女娲补天时,为协助女娲补天而制作“煎堆”进行食用。只是现在有发现的这几个地方,都不是客家移民村,正好都与泉州移民有关。

值得注意是,台湾端午节经常是介于芒种后到夏至之间,俗谚有云:“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端午节前夕至其后,经常是猛爆雨状态,此时却又正逢结穗期;透过此饮食仪式,希望能减少雨水、避免灾害。这不仅凸显台湾端午节多雨特性,也是人文互动的体现;节日文化显然是会落地生根,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紧密互动。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