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战南北,你知道粽的仪式功能与各地端午饮食民俗吗?
2022-06-04 07:01:24
作者:溫宗翰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图/摘引自:川原瑞源,〈遗ひ物としての粿と粽:乡土食生活随想五〉,收于金关丈夫编,《民俗台湾》卷2:第12号,1942年12月5日,页31。

俗谚里的季节性饮食

季节性饮食自然是指此时节的重要产物,虽较不具信仰仪式结构,却是人们渡节时必然面对的饮食习俗;为了节日祭祀,其实也常被拿来作为祭祀品,有时,更结合了部分信仰意涵,只是仪式特征比较淡薄。我们通常能从台湾俗谚语中,看出这些民俗饮食的信仰或人文意义。

比如,有句台湾客家俗谚说:“五月毋食蒜,鬼在漘头转”,意指五月若不吃“蒜”,厉鬼可能就会在身边兜转。蒜做为五月时令植物的概念,在此也结合了驱邪的象征意涵;且端午节又被称为“五月节”,在端午节这天吃蒜,能特别强化这样的信仰力量。

台湾俗谚亦有说在端午节时“吃红皮菜皮肤红”,红皮菜为茄子的别称,皮肤红表示吃了茄子后,将会“红光满面”,其意义与有些地方说“吃茄恰鹡趒”颇为相似。鹡趒(tshio-tio)原意指植物活跃的样子,引申象征吃了茄子之后,可以事事顺心,表现出活跃与得意洋洋的喜态。另也有俗谚指出:“吃豆吃到老老”,北部地区多以此句话为吃“长豆”(即菜豆)可求得长寿,南部则多指吃“皇帝豆”,也是认为具有求寿、求富贵的象征意蕴。

其他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尚有如中北部地区常见俗谚:“桃仔肥、李仔瘦,吃檨仔躺杉板。”其语意指端午前后,桃子正逢时节,李子已经开始过时,但檨仔(芒果)虽为时节的盛产作物,却因其性质燥热,在夏季多吃容易使身体感到不适,反而有“躺杉板”(意指死亡)的危险。这段谚语的语意,与“三月三,桃仔李仔双头担;四月四,桃仔来李仔去”的情形,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指三月时,桃李双双出产,因而开始担货贩售,但是到了四月时,只剩桃子盛产,李子已逐渐减少产量;端午节时,桃子是常见季节水果,也经常用作祭品。

另外,全台仅中部地区——彰化县、台中市(包含旧台中县海线地区)、苗栗通霄等地——有食用“麻薏”的传统,其是取自黄麻嫩叶的地方性饮食。食用前须将之搓揉出汁,把苦水搓掉,传统吃法是用来煮羹,佐以番薯或小鱼干,也有煮羹面的作法,以清凉退火的实质功能著称。相同具有消暑功能的端午饮食,还有如嘉义、台南一带盛行于端午节吃西瓜,或是全台皆有吃碱粽以消暑的习俗。

从自然环境来看,端午节是个闷热潮湿、适逢雨季的时间点,民俗观里经常把“五”月视为恶月,甚至认为五月不能结婚,端午节在五月五日,更是恶中之恶,也因此节日习俗上,从团体庆典到个人仪式,无论是否涉及信仰观,大抵上都展现出抗恶去煞、洁净空间并追求身心灵清净的思想。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