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威“象群扑杀”政策:手动天择的保育理性与残酷?
2021-05-08 11:40:37
来源:转角24小时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图/法新社

但同一时间,非洲也在60年代的建国独立潮后,迎来了各国的人口成长爆炸期。在人口暴增与经济成长的沉重压力下,人与动物开始无可避免的争夺起生存空间,因至尊体型(陆地最大动物)、巨大食量(每日300公斤)、极长寿命(70岁)、成年后几乎没有天敌的大象,也就因此被人类指定为“手动控制数量”的主要对象。

以辛巴威为例,自从1965年脱离英国殖民后,直到1988年最后一次动手为止,曾5度以扑杀手段作为控制象群数量的终极手段——累积扑杀数量高达5万头,此一数字也等同于当今境内族群的2分之一——同样情形,也发生在大象数量最多的波札那,以及肯亚与南非。

在过去的扑杀行动中,保护区的专家们会在多方评估后,专门射杀象群中的“成年领袖”——由于大象是高度社会化的母系群体,家族关系不仅十分紧密,而且都会由群内最年长的母象“阿嬷”担任最高族长。因此在以前的管控逻辑中,也都会优先射杀“阿嬷象”与其他次位阶的母象群,意图藉此压制被控象群的繁殖能力,使其在“领导层被斩首”的状况下自然降低群体的生存机率。

然而针对象群阿嬷的扑杀策略,随后就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副作用。因为大象的家庭结构极为亲密,群体文化与社群行为也极度仰赖高龄母象的领导传承。因此少了阿嬷族长与众象之母后,幼象们容易出现了群体创伤后症候群(PTSD),包括易怒紧张、对人类充满强烈敌意。象群的集体行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甚至出现群体无法判断敌我威胁、无能力与其他象群交流互动的严重状态。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