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7集 我们的田野(视频+解说词)
2012-05-25 12:36:48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http://youtu.be/M1q4-EB7M7c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 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 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 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 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 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 在大山深处。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 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但糯稻并不是村 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 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 15 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 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 碧波之下, 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 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

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 非凡的品质。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 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这是人类和大自 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45 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 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 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河塘 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 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 魄。 今天的中国, 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 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 土地。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 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 土地,叫垛田。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 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 四面 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每

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 头的需水量。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祖居兴化农村的夏俊台, 可能 是家族中最后一位从事农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安然享受 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头、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 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 了西藏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

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在寒冷的极地,人们 需要借助饮食来补充生命的能量。4000 米以上的海拔,自然 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赖 的主食。 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 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 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 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 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贵 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 春天的北京, 看不到一点绿意, 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 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 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 自足。

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 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 100 平方米的绿色屋 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 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 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 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 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 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