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丝的巨星诞生记:在分众化的世界,诚实说好自己的成长故事
2024-03-16 12:57:02
作者:谢达文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

泰勒丝于Eras Tour时代巡回演唱会雪梨站。 图/美联社

编按:世界歌坛天后泰勒丝(Taylor Swift)正在进行2023-2024年Eras Tour时代巡回演唱会,在五大洲共举办140多场演出,庞大商业成功也衍生“泰勒丝经济学”的热烈讨论。

然而除去经济效应之外,若从文化与传播视角来看,泰勒丝究竟何以掳获世界歌迷的心?转角国际特别邀请本站专栏作者、亦是泰勒丝资深歌迷的谢达文,分享属于泰勒丝和我们身处的时代的特殊意义。


其实,有太多理由足以让泰勒丝无法成为国际巨星。

这不是一个适合巨星的时代:她在2006年发行第一张专辑,美国指标性连锁唱片行“淘儿唱片”(Tower Records)就是那年宣告破产,唱片业已开始衰退,1990年代的荣景不可能复返。何况,她从乡村音乐界出道,而那时乡村音乐听众仍以3、40岁的美国男性为大宗,即使她能在其中闯出一片天,也未必能征服全球流行文化。何况到了近期,串流兴起之外,注意力经济下各式内容的竞争也无比激烈,演算法更常把消费者分成一个又一个小泡泡,过去明星一发行新唱片很快就能卖出上百万张,现在总计能卖出几十万张都已是少数。

此外,在她20多岁时,大众媒体和网路社群相继为她贴上种种标签,足以毁掉许多年轻女性──玩弄男人,水性杨花,炒作前任,说谎做作,假面心机。她的仇人也动用这些标签发动一波波中伤,包含利用剪辑过的录音炮制丑闻,2016年前后让她的形象跌到谷底,甚至曾有人热议泰勒丝生涯是否已经结束。

事后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到了2024年,由于泰勒丝巡回演唱会的巨大成功,市面上出现各种“解释”她成就的文章。很多评论提到她的形象经营,但2016年的重大危机足以证明“风向”来来去去,长期成功背后必须有更稳固的基础。也有人提到她的优渥家境、种族身分或外貌条件,这些固然都是有利因素,但不足以说明为何当代乐坛几乎没有人──即使背景相近──能复制她的路径。当然,要分析一位创作者的成功绝对必须从她的作品谈起,但音乐史上也不乏被埋没的好作品或创作者,何况泰勒丝的成就远远不只“未被埋没”而已。

被埋没只需要一个原因,成功却需要无数多个条件契合。在这些条件中,“说故事”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关键词:泰勒丝是一个极度擅长说故事的人,而她说的故事及说故事的方式又切合这个时代的需求、抓紧这个时代提供的机会,这不但为她带来触底反弹的能量,也给了她超越乐种和分众限制的能力。

泰勒丝自乡村乐歌手出道10多年,不断在乐风、主题等各种层面勇于尝试新风格。图为2016年泰勒丝于葛莱美奖颁奖典礼上表演。 图/美联社

▌用乡村乐说出千禧少女的故事

一切都得从少女们说起。2009年,音乐杂志《滚石》的记者跟着泰勒丝去到一场纽约的不插电演出,现场听众多半是中学女生。表演结束后,许多少女都将自己手写的信交给泰勒丝,记者和她一起读信,发现这些信有个共同特色:少女们在信里都提到种种不同的伤心,比如被其他女孩排挤,又比如目睹别的同学被霸凌,“不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这么享受对其他人残忍”。

有个少女是这样写的:“我很难过,而你告诉我‘你不孤单’”。但对她而言,泰勒丝的意义还不只如此。“我最大、最大的愿望,”那位女孩在信的结尾说,“是我哪天也能改变一位青少年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你为我做的一样。”

泰勒丝的歌曲不但切中这些少女的心情,还可以改变她们看世界的方式,关键在于把故事说好:她的创作拒绝大而化之的主题与氛围,而擅长使用具体细节建立一个情景、一个观点,藉此带着听众走上一条完整的思路,路上弯绕曲折,最终通往更深的地方。

比如她在那年发行的经典歌曲〈Fifteen〉,开头就带观众走回高中的走廊,回顾那样的年纪,“当有人有说他喜欢你/你就会相信他”。接着,她说起自己和好友后来又再更懂事了一些(“在你的人生中,会做到/比‘和足球队那个男孩约会’更重要的事”),因而对那时受伤的自己有些舍不得,“希望能够回去/告诉那时的自己你现在所知道的那些”。当听众听到这里,认为自己那些懊悔的心事被看见了,泰勒丝又带着听众走得更远些,延续告慰而不说教的语气唱到:

“那时我也誓言哪天一定要跟他结婚/但我发觉了自己更大的梦想。”

跟随她的歌曲,我们可以接纳那时还想不了那么远的自己,现在,我们更了解自己想达成什么,不用再把这个或那个男孩当成自身意义的来源,已经准备好继续前进──正是这样的故事,让这一大群少女写信给泰勒丝,感谢她改变她们看待世界的眼光。

那也正是最适合说这种故事的时代。后来被称为千禧世代的少女们,当时正开始透过网路上各种小的论坛与平台分享兴趣及心情。《哈利波特》先在1997年出版,接着有女主角更为吃重的《暮光之城》(2005)和《饥饿游戏》(2008),许多少女开始交流各种心得、评论、二次创作,而第一代的社群网站和部落格如MySpace、Tumblr、LiveJournal等也让更多人可以在网路上找到同类。泰勒丝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被他们发掘,而她在MySpace页面上破4,000万的浏览数,又足以向电台和其他人证明她绝对值得进一步推广。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陪伴也是创作者和听众间最坚实的关系:泰勒丝的魅力从来不在于一时的形象,曾因她的作品而“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歌迷,绝不会轻易背弃她,遑论为了所谓的人设而“由粉转黑”。

至于泰勒丝说故事能力的养成,也有其独特时代背景。她经营情节、结构和情绪的技能源于乡村音乐,不仅总是有精准犀利、具有记忆点的重点句子,且整首歌是在多次往复转折之间向前推进。过去长期以来,乡村音乐这种叙事能力多数用于关照“大人世界中的心碎”,泰勒丝因此成为开发“新市场”的创新者。

当一个世代的少女(和少年)第一次听到有人以这种方式处理他们的情感,泰勒丝就是当时这么做的第一品牌,甚至唯一品牌。最好的证明莫过于许多下个世代的女性创作人也都曾说,自己少女时期就是听泰勒丝的歌长大,比如Gracie Abrams曾说,泰勒丝的贡献正在于她为如何表达“年轻女性的种种脆弱”提供蓝图,让她们意识到可以用这种方式唱出自己的心境转折。

泰勒丝鼓励粉丝相互交友、支持,加上曾在歌词中描述交换友谊手链的文化,粉丝也形成在演唱会上配戴并交换手链的习惯,手链的串珠还会串上喜欢的歌曲名或歌词。 图/欧新社

▌勇敢尝试不同乐风,超越分众逻辑

在乡村音乐与千禧世代少女的基础之上,泰勒丝仍不断翻新说故事的方法──进军流行音乐,并尝试各种不同制作风格,后来甚至推出两张独立民谣专辑。在泰勒丝和歌迷的辞典里,不同风格的专辑各自对应一个“时期”(era),随着她年纪渐长,每个时期处理的主题各自不同,让她说出的故事更加多元。因此,不同时期都各自能够吸引不同的听众,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分众的界线。

泰勒丝之所以能创造新“时期”,其实也来自她嗅到这个时代给她的机会。乐风转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相当高的风险,容易招致批评,就连大师Bob Dylan都难以跨越。在乡村音乐界更是如此,80年代的Gary
Morris、Restless
Heart都曾因为实验而被某些圈内人视为叛徒。但到了泰勒丝的年代,乐风转换的禁忌相对解除,尤其乡村音乐电台不再是个别独立经营,而经常是大广播公司的分支,同间公司旗下也会有流行音乐电台,歌手转换乐风也不再等同于“背叛”电台,这让泰勒丝不用担心在职业生涯之初就会两头落空。

泰勒丝也善加利用机会,成果受到越来越多乐迷认可。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她具备才华且对待作品非常认真,从来没有人能指控她“没做好功课就来蹭”。另一方面她也乐于与各种乐风的高手合作,更累积了足够名声和实力能找到高手与她合作:比如曾经操刀布兰妮、后街男孩等人的流行名曲的Max
Martin和Shellback为她制作《Red》(2012),又比如当她想跨足另类与摇滚的乐风时,与来自知名独立摇滚团The
National的Aaron Dessner和fun.的Jack Antonoff成了长期搭档,还和独立民谣乐团Bon
Iver在2020年合唱过两首歌曲(〈exile〉和〈evermore〉)。

这样的合作不但帮助她做出更好的作品,更能藉由这些人向新乐迷“挂保证”,让她的作品能够“出圈”,被更多本来对她没兴趣的人听见;其中,中年男性摇滚乐迷(所谓“忧郁的爸爸们”)尤其具有指标性。这样一来不只乐迷数量增加,更让泰勒丝越来越不受限于“写给小女生”的旧形象,不会因此被部分族群预先排斥。有商业分析家主张,在现今这个时代,举办演唱会的成本大幅提高,正是因为泰勒丝拥有跨越世代、性别、地域等限制的能力,在美国各州乃至世界各国都能吸引到满场听众,才可以支撑高密度、高成本的国际巡演。

不过,即使乐风有所转型,她仍从未弃守自己在技能与观点上的独特之处:具体的细节,精准的重点句,曲折往复的故事线,并且总是诚实面对自己的脆弱。比如,在《1989》(2014年发行)这张标志她转向纯流行的专辑当中,确实有一两首较贴合“市场口味”的歌曲,但如一位乐评人所说,综观整张专辑16首歌,她仍“拒绝扮演‘呆板的派对女孩’或‘被抛弃的情人’”之类的既定角色,更不满足于仅是营造“某种态度或美学”。

相反地,她仍然有一个又一个的课题要藉由说故事来谈得更深:自由(〈New Romantics〉),耽溺与戒除(〈Clean〉),又或者浪漫爱的本质(〈You Are in Love〉)。在这方面,泰勒丝的“品牌”相当可靠,从未变质。

泰勒丝时代巡回演唱会不仅在五大洲共办140多场,2023年也制作成同名电影《泰勒丝:时代巡回演唱会》于各国上映。图为电影于北京放映。 图/法新社

▌一个个时期,构成泰勒丝本人的成长故事

在可靠的品牌之下,一张又一张的专辑接连问世,而这些“时期”又可以串接成一个更大的故事:泰勒丝本人的成长故事。

这个大故事也是让歌迷高度投入、高度忠诚的一大主因:即使是“迟到”的歌迷也可以透过回顾,感到自己不只是在听歌,而是在参与一个人的完整成长故事──这时她陷入危险关系,这时她刚搬到纽约这样的大都会,这时她在面对被攻击诋毁的伤害,这时她有个让她安心的伴侣──这种“品牌故事”是大部分的歌手与创作者都很难复制的。

值得补充的是,世上多数叙事都常有不精准、过度简化的地方,泰勒丝的时期叙事也是如此。比如2017年专辑《Reputation》普遍被认为是“复仇”之作,泰勒丝确实在宣传上刻意大量运用蛇、黑白色彩等元素,强调她2016年被中伤后终于复活。然而,《Reputation》其实只有少数歌曲以复仇为主题,绝大多数反而是关于身处一片危险与不安中的私密情感,比如〈Getaway
Car〉讲了一个逃离与背叛的故事,〈Dancing with Our Hands Tied〉处理关系内的恐惧与希望,〈Call It What
You Want〉则是关于建立让她感到安心的关系。

同理,2020年专辑《evermore》的主导形象是森林里的女巫,对应到疫情期间人际疏离下的幻想世界,但其实当中多数歌曲既不神秘也不幽静:〈tolerate
it〉关于讨好、贬低与逃离,〈right where you left
me〉关于受困于回忆,〈happiness〉则关于尚未准备好给出祝福前的挣扎。

泰勒丝想必深知这点,但身为聪明的行销者她并不在意:简单且切合时事的叙事主线有助于对外行销,至于个别作品要谈的故事,认真的歌迷自然能够掌握,她大可让作品自己说话,不必太过担心。

毕竟,早在2013年,泰勒丝就已经和来专访她的记者分享,她发现同样是演唱会上歌迷的尖叫声,其实也有不同型态,比如某些来宾上台时,台下会出现“这男的真可爱”式的尖叫。

“而还有一种是,嗯,某种‘我在这句歌词里找到自己,这句歌词在谈我的生命’的尖叫,我想,我在我的演唱会上听到的就是这种尖叫。”

她深知自己的魔法来自于说故事,从出道至今都是如此。

泰勒丝的歌曲反映不同阶段的个人心境,即使“迟到”的歌迷也可以透过回顾,感到自己在参与她的完整成长故事。 图/路透社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