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人鱼》为何不能是“黑人鱼”?从人鱼传说史看其样貌的多样化
2023-05-29 14:07:15
作者:詹氏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

《小美人鱼》剧照。 图/迪士尼

自迪士尼公布《小美人鱼》真人版女主角由非裔美国歌手荷莉贝利(Halle Bailey)饰演后,反对声量与尖锐的批评排山倒海而来,甚至能见台湾社群各大留言版中,有许多网友因排斥“政治正确”而扬言退订Disney 平台并拒看迪士尼未来的作品。

在抵制的留言里,绝大部份的论点是认为爱丽儿应维持1989年版本动画中的白人样貌,倘若不延续原版设定,便是不重视当年观众的童年,也是不尊重安徒生童话的设定。不过,吊诡的是,在1837年出版的安徒生《美人鱼》,其实并未描述人鱼的肤色,只有点出“其肌肤如玫瑰花瓣般细致”。

随着“未演先给负评”的声量延烧,除了“原版争议”外,针对演员长相的批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眼距过开更适合演比目鱼”、“牙齿不平整适合演《变身国王》骆马真人版”。可见,《小美人鱼》的存在不只是“童年的回忆”了,还承载着人们对于“应有的美”的想像。

有趣的是,关于人鱼种族肤色的争论,并非只发生在当代。1759年12月英国伦敦发行的The Gentleman’s Magazine月刊中,法国解剖学家、画家Jacques
Fabien Gautie投稿其与人鱼接触的观察,并附上临摹画像。Jacques Fabien
Gautier表示这种生物为雌性,皮肤黝黑粗糙,身长约六十公分,双耳肥大,性情活泼。因长相与18世纪口耳相传的人鱼长相差甚远受到热烈回应。

其中,1775年一位英国商人D. Henry 也在The Gentleman’s Magazine写下自己在爱琴海群岛目击人鱼的事件,分享人鱼长得像是当时主流欧洲美女,拥有蓝色眼睛、小巧鼻子、樱桃小嘴、白色肌肤,并声称:“人鱼有两类,更准确来说,是同一属中的两个种类,其中一类类似于非洲黑人,另一类类似于欧洲白人。”暗指Jacques
Fabien Gautie的人鱼丑陋,有着白人女性长相优于黑人女性的意味。

然而,传说中的人鱼仅仅只有两类吗?我们对于人鱼的既定印象又源自于哪里?

D. Henry声称人鱼有两类,暗指Jacques Fabien Gautie的人鱼丑陋,有着白人女性长相优于黑人女性的意味。图为18世纪人鱼形象版画。 图/美国国会图书馆

文化与时代不同,人鱼存在多种形象

关于人鱼的神话,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8世纪巴比伦人信奉的海神“俄安内”(Oannes),被描述为身披巨大生鱼连帽斗篷的男人,或者下半身为鱼,上半身为长着胡须的男性,是最初的人鱼原型。西元前4世纪左右亚叙人又创造出半女人半鱼的生育女神“阿塔伽利提斯”(Atargatis),拥有着悲剧般的爱情,因误杀情人跳入海中变为人鱼。此时历史上才有了第一只雌人鱼。

俄安内与阿塔伽利提斯的传说,间接影响了希腊神话,而有了海神波赛顿(Poseidon)的儿子特里顿(Triton)雄人鱼,并延伸出特里顿族(Tritons)不分性别的人鱼族群。而我们熟知的荷马《奥德赛》中,以歌声蛊惑水手让船只触礁沉没的海妖赛莲(Siren),其实一开始并非美人鱼的形象,而是头为女性、身体为鸟的怪物。随着航海盛行下水手间口传的故事变形,才变为体态性感的人鱼,并赋予其凶残、性诱惑的特性。

中世纪时基督教为吸收其他异教徒,开始挪用其他异教的神话,而《奥德赛》中尤利西斯在船上将自己绑在船桅上对抗赛莲性诱惑的故事,正好适合当时充满父权主义,又视“性为堕落”的基督教会拿来大书特书。

虽然《圣经》中并未有美人鱼的踪迹,但在许多中世纪教堂里都能看以她们形象拿来创作的石雕:露出胸脯的曼妙美人鱼,也能见下半身为双尾分岔的版本,有些甚至在双尾间故意露出阴户。不论石雕或者画作中的美人鱼时常拿着镜子顾影自怜,彰显其虚荣无知。

混血神话人物一方面被拿来赞扬造物主的万能,一方面则将“美人鱼不是人”的概念拿来物化女性以衬托男性品格。甚至到了1567年苏格兰,反对玛丽皇后(玛丽一世)的人士在宣传海报中将其描绘成好色美人鱼,来指控她与情人的风流韵事。雄人鱼在这段历史中被边缘化了,但不代表完全绝迹,在一些中世纪的画作中,雄人鱼反倒是罩着修士罩袍与人类学习宗教经典,被称为“海僧”(Sea
Monk)。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在船上将自己绑在船桅上对抗赛莲性诱惑的故事,正好适合当时充满父权主义。 图/维基共享

大航海时代,水手在各个国家岸边、不同海域声称看到人鱼的案件层出不穷,但长相与族裔并不一致;启蒙时代的科学家,为了证实这些传言所言不假,用科学角度去剖析人鱼应有的长相,此时人鱼的样貌更是五花八门且怪诞,上述The Gentleman’s Magazine人鱼种族争论的事件,便是发生在此段时期。

科学期刊上大量的美人鱼研究与讨论,让人们急于一睹人鱼风采,在19世纪掀起人鱼狂热的商机,各种人鱼各部位的标本赝品涌入市场,丰富当时人们的珍奇柜(大多源自于日本,以猴子上身骨骸接缝鱼尾皮,塞入木头与棉絮填充,身长多为一百公分内)。其中,最知名的为“斐济美人鱼”巡回展览的诈骗事件,导致人们开始对人鱼存疑,也有科学家跳出来指证美人鱼应为水手误认“海牛”。

此时,欧洲人们看待人鱼从“真实存在”的想法转变为“文学艺术”的鉴赏,从而有了安徒生《美人鱼》,以及浪漫主义画家以当时欧洲主流白人美女长相描绘的多幅美人鱼画作,奠定了现今我们所认知的人鱼长相。

除了欧洲国家外,各国其实都有其海妖、海神的传说,譬如:中国《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人鱼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日本《古今着闻集》传说福井县的比丘尼,吃了人鱼肉而活到八百岁,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多将人鱼画为人头鱼身的怪物;非洲女水神Wami
Wata常伴随着蛇型出现。

但这些传说,都因航海时代的交流,而融入了欧洲的美人鱼的形象,像是日本浮世绘《观音灵验记 西国巡礼三十二番 近江观音寺》就能见到下半身为鱼尾的观音像;非洲女水神Wami Wata则以脖子上缠绕蛇的美人鱼形象流传至今。

由此能知,美人鱼的样貌随着人类思想、所处时代对于美学的爱好,以及文化融合等原因而改变。

图为1989年迪士尼动画电影《小美人鱼》。 图/迪士尼

《小美人鱼》的经典来自于它的不同

人鱼相关的电影依据传说所描述的各种特性加以发展,与安徒生童话所描绘的形象相差无几,剧情也大同小异:人鱼爱上男子后,上岸长出双脚的爱情故事,造就出经典人鱼电影Miranda、《美人鱼》(Splash)。也有保持着《奥德赛》赛莲海妖时而姿容娇艳、时而凶暴粗野的形象,发展出《人鱼禁区》、《终极人鱼岛》、《魅惑人鱼姬》、《神鬼奇航4》等较嗜血的一面。亦有维持浓厚安徒生悲剧色彩的日本《下水道人鱼》。此外一反人鱼美貌的《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验》海怪设定,以及认为人鱼面貌属同质的《潘恩:航向梦幻岛》,是其中有趣的差异。

除了即将上映的真人版《小美人鱼》,早已有以“非裔人鱼”为元素的作品。Netflix影集《隐形城市》其中一位配角,便以巴西人鱼伊雅娜为原型,以其被谋杀丢入海中化成人鱼的悲剧为角色添色;哈利波特延伸宇宙《怪兽与邓不利多的秘密》中的美国伊法魔尼非裔席克斯教授,手里拿的魔杖上刻有鱼鳞,仗芯则推测为非洲女神Wami
Wata的头发。

回到《小美人鱼》的选角争议上,可以先回顾1989年动画版本。当初迪士尼为了与受到热烈欢迎的美国人鱼电影Miranda、《美人鱼》做出区别,一改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的金发人鱼形象,并考量到鱼尾颜色与大海的绿色调,选用了其对比色“红色”。这对于早期迪士尼公主电影而言,是个大胆的决定〔因西方世界有歧视“红发”(Ginger)的现象〕,无心插柳的举动鼓舞了许多红发女孩。

迪士尼作为孩童梦的制造者,塑造了许多上一代观众成年后集体对于人鱼“主流美”的意识,甚至造成激烈的网路抗议、拒看行为,影响力之大。随着时代变迁思想前进,这个世代的孩童需要的是怎样的人鱼?迪士尼是否该作为先行者为新世代儿童注入新思潮?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诚如上述所言,我们能见人鱼长相背后代表着社会思潮的转变,并非只有固化的外貌,更没有真正的“原版人鱼”该有的样子,何来“忠于原作”之谬论。因此,主流商业大片中出现“黑人鱼”,以历史脉络来看是必然,也是必须。

《小美人鱼》剧照。 图/迪士尼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