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忆袁老:您去往星辰,继续守候这片深爱的土地
2021-05-25 10:47:46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中新社记者刘双双 张玮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巨星陨落,举国悲怆。

5月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5月24日上午,中新网记者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外,见到大量前来悼念袁老的市民群众。悼念厅的门外,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

中新社记者刘双双:率性袁老叫停翻译,和外媒对答如流

24日,天刚微明,庄严肃穆的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外,我手持菊花,深怀感恩与不舍,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最后的告别。

24日,天刚微明,庄严肃穆的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外,民众手持菊花,深怀感恩与不舍,前来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最后的告别

在中新社工作十余年间,有幸多次与袁老面对面采访。未曾想到,2019年9月5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接待室采访完袁老后的那张合影,成了我追思偶像的最后寄托。

淡泊名利的袁老生前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明星”。尽管捧回荣誉无数,但每次面对媒体,皮肤黝黑的袁老却总是笑称自己就是下地干活的农民,是大地的儿子。

很讨厌应酬和繁琐会议的袁老,却多次接受中新社组织的海外华文媒体或境外主流媒体的专访。袁老曾笑着对海外媒体记者说:“我要请你们免费在海外做‘广告’,所以一定要认真给你们介绍杂交稻的情况。问题随你们提,我都会回答。”好几次,率性的袁老叫停现场翻译,直接和外媒记者如流对答。

历历在目的场景,让我至今觉得,那个喜欢自称为“80后”“90后”、力争要当“00后”的乐观、积极的袁老并没有离去。

他曾很认真地反复问我:“你是哪个媒体的?”,然后又笑着说:“哦,哦,我记得呢。”随着年岁渐高、听力锐减,其实老人可能根本记不起我是哪个媒体的,但为了让我不尴尬不伤心,他总会这么贴心地回复一句。

连日来,循着袁老最后“回家”的路线采访,看着失声痛哭、默默跟随灵车奔跑的人群,看着悼念厅外摆满的鲜花和稻穗,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隆平人”纷纷赶来,看着满头白发的老人和青年学子星夜兼程前来告别,我开始相信,袁老并没有离开。

袁老,您播下的一颗“种子”,已让我们牢牢握紧大国饭碗,也给所有人留下了沸腾的梦想和坚定的期许。如今,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颗早已为您命名的“袁隆平星”,继续守望这片您深爱的土地。袁老安息!您的两个梦想终将变为现实!

中新社记者张玮:他像认真看动画片的孩子,见证测产全程

为了发展和推广“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让草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端稳中国饭碗,2018年10月16日,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揭牌成立。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并进行了特殊的面对面采访。

由于路途遥远,当时88岁高龄的袁隆平落地乌兰浩特已接近凌晨,舟车劳顿引起袁老身体不适,第二日抵达揭牌仪式现场有些“迟到”。

得知袁隆平带着希望的种子来草原的市民将现场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我在现场和大家一样伸长了脖子,却迟迟盼不到院士入场,明显能听到大家焦急的喘息声。

突然间,会场的门被打开,场内场外掌声四起,一位皮肤黝黑、身体瘦小的老人面带和蔼的笑容进入会场,依稀听到来自会场各个角落错落且连续的声音:“袁老,谢谢您!”

顿时,媒体的“围攻”和现场会议流程似乎显得有些多余,我下意识地攥了攥手里的采访本,默默放弃了采访结束后与老人家合影的打算……

为了不让院士太劳累,媒体采访环节被取消。经过现场沟通,袁老还是很心疼我们这些站着、蹲着、跪着、趴着奋斗的“小年轻”,给大家介绍了他的“袁梦计划”。

“之所以选择兴安盟建工作站,是因为它是‘旱地水稻’黄金产区。”只要说到种田,袁隆平像是18岁的小伙子,神采奕奕。“引进‘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后,预计在3年内,耐盐碱水稻可实现含盐达千分之三左右的咸水灌溉,每亩水稻可增产100公斤,兴安盟每年可增产优质水稻1000万公斤以上。”

2020年秋天,在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耐盐碱水稻测产验收会上,袁老远程视频连线测产田地,他像个认真看动画片的孩子,一动不动守着屏幕,见证测产的全过程。

“亩产533.95公斤!”当测产成绩公布时,袁隆平露出他可爱的“孩童笑”。

转眼间,今年是兴安盟的“耐盐碱杂交水稻”试验的最后一年,眼下正是兴安盟的“插秧月”,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和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联合组建的兴安盟水稻科研基地正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带着编号的水稻秧苗材料插入田中……

用一颗种子改变世界,兴安盟水稻科研团队正在秉承着袁老遗志,向着常规粳稻亩增产100公斤的目标冲刺。

2500万草原儿女深深悼念袁隆平院士:“袁老,请放心!草原稻米一定能丰收!”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