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又津/土人、唐人或华人?印尼华人的称呼与认同流变
2021-02-06 11:22:11
来源:独立评论在天下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印尼华人或许不只是媒体所说的“富人”,最常见的是各行各业的小生意人。 图/路透社

人,可以这样被轻易分类吗?

至于中国,长久以来在印尼语是Tiongkok,由闽南语和潮州话而来。后来日本统治期间改为Cina,有负面的意义,苏哈托执政后也沿用下来,近年才改回Tiongkok。印尼民众也许以为Cina是个惯称,但至少官方电视台都开始修正了。倒是华裔以客语、闽南语称呼印尼当地人为“番人”一点也没改变。至于母语就是印尼语的这群年轻人,我就不知道他们怎么称呼其他种族的人了。

但从日本时代的日本人视角的著作,例如鹿野忠雄的《山、云与蕃人》来看,那时汉人是“土人”、原住民是“蕃人”,对殖民者来说都是异类。进一步细看,所谓的华人也不都是同一种人。如孔复礼(Philip Kuhn)在《华人在他乡:中华近现代海外移民史》中研究,印尼和马来亚华人也有语言和宗族的边界,分为福建人、福清人、兴化人、客家人等。台湾课本提过“漳泉械斗”,就算种族相同,但语言、文化就足以造成隔阂。先来者占了商业地盘,后到者就只能找寻其他空间。

我的母亲家族这边用客家话自称“唐人”,唐山过台湾,虽然唐朝的势力从来没到过台湾和印尼。孔复礼写道,越南也有“明乡人”的说法,意思是“仍然思念明朝的人”:“1679年,粤藉和桂藉兵士大约3,000人,为逃脱清兵追杀,乘坐50艘战船进入了越南。”这些人被当做政治难民,定居于荒芜地区,甚至建立了武装自治领地。这些移民成了阮氏王朝对抗高棉扩张的屏障。

“客家人为了开矿,抵达了婆罗洲。垦荒对客家人来说并不陌生,先前已经有人到邦加淘金。这些移民不全是非法之徒,也有怀抱梦想的生意人。”

“广东人大量向外移民基本是在19世纪成形的,他们一直在手工业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他们是灵巧的修理工、能干的小五金商人和小业主,同时他们还是小客栈、小餐馆的成功经营者。此外,潮州人以擅长种植农作物而著称。客家人曾经长期在边缘地区求生,其早期以出色的采矿者闻名于世,但后来不少人则转型经商,活跃于诸多城市的商贸领域。”

尽管后来明清时期有了海禁,但诡异的是,海禁并不禁止人民出海,返乡养老的人才会被敲诈。因为出洋的人举债做工,根本一穷二白。衣锦还乡的人才有油水可揩。1749年,富商陈怡老事业有成,甚至为荷兰政府担任“甲必丹”,管理调解华人事务。但清帝国规定人民出国不得超过3年,否则取消中国国籍,陈怡老又为外国政府工作,于是被逮捕、审判,流放到西北边疆。此一事件后,清帝国才放宽了3年限制,华侨得以无限期侨居异地。

19世纪时,世界各地逐渐废除奴隶制,但那之后,不代表人们自由了,只是由另一批苦力(Coolie)顶替。被欺骗、胁迫的工人上船了,运到遥远的地方。秘鲁的纪录是没有食物、没有通风,航程长达好几个月,苦力死亡率因此高达22至41%,死亡原因包括坏血病、痢疾、脱水,以及自杀。有时苦力的处境甚至比奴隶还惨,奴隶至少被视为主人的财产,但契约劳工就算期满了也不见得能脱身,小工头会聚赌或推销鸦片,让工人满身债务。为了利益,就算是彼此来自同种族,说着同样语言,一样会压榨彼此。

这些罗汉脚(移工)当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所以才有了“宗亲会”。宗亲会对于菁英阶级是象征性的地位标志,但对于普通华人而言,是在不幸亡故又无法葬在家乡时,能办个像样的葬礼。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