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馆里的“美国梦”
2019-12-29 09:52:19
来源:BBC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
中餐馆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中餐馆的霓虹灯在美国随处可见。“没有比外卖中餐更加美国化的食物。”作家与摄影师朱洁琳(Katie Salisbury)说,全美有超过四万家中餐馆,是麦当劳餐厅数量的三倍。

朱洁琳的摄影作品集《谢谢,请享用》正在全美巡回展出,她将镜头对准了媒体鲜有关注的一个群体:美国中餐馆里的中国移民。她说这个摄影项目源自她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外卖中餐在美国如此受欢迎,但大家对在中餐馆打工者们几乎一无所知?

几乎每一部美国电视剧里,都会出现主角们在吃中餐外卖的场景。许多中餐馆全年365天营业,在圣诞节和农历春节也不例外,在圣诞节吃中餐已成为犹太美国人的传统习俗。

“尽管他们料理的食物在美国如此主流,但一般美国人对在中餐馆工作的人知之甚少,”朱洁琳接受BBC专访时说。

宫保鸡丁、左宗棠鸡、麻婆豆腐……一道道美国人家喻户晓的菜色背后,有多少中餐馆员工甜酸苦辣的故事,不足为外人道?

Katie图片版权EVAN HANDSImage caption朱洁琳(Katie Salisbury)下定决心解开这个疑问之后,朱洁琳推开了她常路过的纽约唐人街职业介绍所的大门,访问正在里面找工作的移民。

介绍所内贴满了写有全美各地餐馆工作信息的小纸条,求职者如果有看中的职位,就当场电话联系雇主。谈成薪水之后,他们就会搭长途巴士到纽约上州、北卡罗来纳州、佛罗里达州等地工作。如今,类似这样的职业介绍所的功能已转移到社交通讯应用程序微信上。

朱洁琳说,不少找工作的华人移民是偷渡到美国的,并无在美合法居留工作的身份,有的还需要向蛇头偿还大约六万美元的偷渡费用。厨房工的时薪约8至11美元,低于纽约市的最低时薪,其中许多人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6天。

职业介绍所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纽约唐人街的职业介绍所睡觉的工人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在空荡荡的职业介绍所里,一名求职者工人(?)正躺着休息在纽约布鲁克林,朱洁琳常光顾陈师傅的中餐馆“好旺”。这里一年365天营业,风雨无阻。遇上极端天气、快递员不送餐时,陈师傅会亲自外出送外卖。

“好旺”所在的社区非裔美国人所占比例高,于是他在菜单上增加了受非裔族群欢迎的炸鸡。餐厅提供的米饭也不是传统中餐的白饭,而是更合非裔美国人胃口、混合了其他调味料的黄米饭。

“美国的中餐变化万千,针对不同的顾客调整口味,适应性极强,就像料理这些食物的移民一样,”朱洁琳对BBC说。

中餐馆为美国顾客打造美式中餐,但厨师们煮员工餐时就会选择家乡味,不过餐饮工作节奏紧张,尤其是在人口紧缺的小餐馆,厨师很多时候顾不上吃几口饭,就要回到炉头前掌勺。

陈师傅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正在炒菜的陈师傅陈师傅来不及吃的午餐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陈师傅顾不上多吃几口的午餐朱洁琳引述中餐馆员工说:“餐馆是炉头,回家是枕头”,形容餐馆工作艰辛,大家下班回到家倒头就睡。

陈师傅已经在美国从事中餐行业超过30年了,厨师是他引以为傲的身份。朱洁琳回顾第一次遇到陈师傅时、问他的名字,他回答:“叫我陈师傅就好。”尽管如此,陈师傅并不希望自己的三名子女继承这家餐馆,而是期望他们到工作环境更舒适、报酬更高的行业。他希望在孩子们完成学业之后退休。“每个星期工作100个小时,我太累了。”

然而,也有美国中餐馆掌勺人后代自愿继承餐馆,还经营得有声有色。南华茶室有近百年历史,是纽约曼哈顿唐人街历史最悠久的港式点心铺之一。新一代传人邓炜在2010年从叔叔手中接过餐厅的经营权。

邓炜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远离餐馆生意,去干更“体面”的工作。但在华尔街工作几年之后,他有感于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毅然辞去金融业的高薪厚职,全心打理南华茶室的生意。南华茶室在邓炜掌舵下,近年来增开分店,甚至“海归”到深圳开店。

南华餐厅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在南华茶室,经常会看到邓炜繁忙的身影外卖送餐员是中餐馆的重要组成,却常被遗忘的。李蒙芭是成千上万的纽约中餐馆送餐员之一。他之前在上海经营广告公司,移民到纽约之后兼职送餐,同时也是一名图像设计师。

当李蒙芭骑单车驰骋在车水马龙的纽约街头,风衣、单车头盔和亮橙色的背心就是他仅有的安全装备。他还会在单车坐垫上套一个塑料袋以免雨水淋湿,但在倾盆大雨中,袋子的防水作用微乎其微了。

他原本骑电动车送外卖,但纽约市在2018年开始禁用电动车,违法者的车辆将被没收。这一规定打击了许多外卖送餐员的生计,他们不得不改用体力消耗更大的单车代步,年近半百的李蒙芭也因此缩短了外卖工作的时长。

朱洁琳说,跟大部分的移民不一样,李蒙芭移民到美国不是为了更好的经济前景,而是希望有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李蒙芭曾对她说:“我喜欢在纽约生活。你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纽约是个开放的城市,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外卖员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中餐外卖送餐员李蒙芭提着餐点从餐厅出发雨中送快递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冒雨送餐的李蒙芭不少曾在中餐馆打工的中国移民,后来走上了形形色色的人生道路。

陈晓登当过服务生、厨师和外卖送餐员,对中餐馆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如数家珍。他说这工作吃力不讨好,有时他甚至会感觉受到歧视。“顾客喜欢吃中餐,但讨厌我们。”

今年30岁的陈晓登19岁就移民美国,除了上过一年语言学校,他的英语都是通过自学与在中餐馆工作而习得的。如今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刚获得了比较政治学的学士学位。陈晓登如今是一名英语教师,学生是西班牙语为母语的移民。

19岁就赴美的XIAODONG CHEN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陈晓登坐在布鲁克林学院前的阶梯上,他刚从这所学校获得政治学学位。中餐馆员工之中还诞生了社会运动家。曹锦明在2001年从福建移民到美国,刚开始在纽约一家高档中餐馆当服务生时,他并不知道自己300美金的月薪远低于当时纽约的最低工资。和大多数餐馆移民员工一样,他当时对美国劳动法知之甚少。直到在当地中文报纸上读到越南餐馆员工控告雇主剥削劳工权利时,曹锦明才恍然大悟,联合25名工友控告雇主欠薪。

法院判决曹锦明胜诉,应获赔偿款14万美元,但因为雇主早就带着资产逃之夭夭,他至今仍未讨回一分钱。

从那时起,曹锦明成为华裔社区中有名的社会运动家,组织华人移民工人的示威活动,为中餐馆雇员争取《保护工资法案》(又名血汗法案)。该法案一旦通过,欠薪雇主的资产将被冻结,用于还清拖欠的工资。

成为了社会运动家的外卖中餐馆雇员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中餐馆员工、社会运动家曹锦明在劳工权益集会中发言创作这一摄影项目的过程,也是朱洁琳探索家族历史的一趟旅程。她是第四代华裔美国人,外曾祖父来自广东台山,1915年移民到美国后,也曾经营中餐馆。

Katie家人图片版权KATIE SALISBURYImage caption朱洁琳的外曾祖父及外公朱洁琳说,她因为是混血儿,常被说长得不像华人,但华裔美国人一直是她的自我身份认同。

谈到维系身份认同时,食物又再次成了话题的核心。朱洁琳说,每逢农历春节,外婆会给后辈包红包,一家人吃港式点心庆祝,“虾饺、烧卖、叉烧包是我们每次必点的。”

而到了感恩节,他们一家吃的火鸡,竟是酱油调味的,就像她摄影项目的主角一样,亦中亦洋。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