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傲全球!加国华人父母,你焦虑吗?
2019-12-06 09:19:34
来源:温哥华港湾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为了孩子”,这一句话恐怕能道出全球所有华人父母的心思。

有朋友暑假带10岁的女儿回国探亲,感觉被国内的学霸表哥全方位碾压。最为郁闷的一点在于,就连英文阅读水平感觉表哥都略胜一筹。

她焦虑地发出问题:“未来咱们这些在加拿大玩大的孩子怎么和中国的孩子竞争?”

其实这也是很多华人父母的纠结所在。每一步重大的选择舍弃,都将孩子的未来发展列为最大的权重,但最为困扰的在于,我们为孩子做的选择对吗?

PISA测试中国学生全面夺魁

这两天,经合组织(OCED)在法国巴黎总部宣布了2018年最新PISA测试排名。

「中国基础教育傲全球!加国华人父母,你焦虑吗?」的圖片搜尋結果

PISA是由经合组织(OCED)举办的对全球范围内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的项目。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如今,已经成为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准的一个重要标杆。

2018年,来自79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近60万名15岁学生接受了为时两小时的测试。加拿大来自10个省的22,500多名学生参加了比赛。中国则由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个省学生组成联合体参赛。

「中国基础教育傲全球!加国华人父母,你焦虑吗?」的圖片搜尋結果

结果显示,中国四省地联合体赢得大满贯,在阅读、数学、科学等三项均获得第1名加拿大也不错,在三项中分别获得第6名、第12名和第8名,均高于平均水平。

加拿大学生真的会落后吗?

华人孩子考试成绩优秀已成为全球共识,不过PISA测试声称,在设置上更注重对文本进行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的能力以及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能力测试。

数据摆在那里,虽然加拿大的表现也不错,但看到差距对比,为了孩子教育来加国的华人父母也忍不住要焦虑一把:“未来咱们这些在加拿大玩大的孩子怎么和中国的孩子竞争?”

这个题目多年来经久不衰,仁者见仁。再回到开头提的朋友,她焦虑于女儿在加拿大的“学业荒废”,但在国内读初一的学霸表哥也正在为留学北美做准备。是不是听上去很矛盾?

超长学习时间的隐忧

最新PISA报告中透露的信息中隐约解释了这一矛盾:中国几乎是校外学习时间最长的国家。

参加PISA的中国学生,他们每周的学习时间达到57个小时,而OECD平均用时仅为44个小时,加拿大接近平均时间,为45个小时。

其实现实中的对比差距可能比这组数据可能更大。数据统计中的学习时间包括在校时间,中加两地课程设置情况的差异大家都比较清楚,不少华人家长曾经抱怨过这边学校好像没啥“学习”的课程。而父母朋友圈中则有更多鲜活的例子,那些为了做作业全家鸡飞狗跳的搞笑版本铺天盖地,初一学生“晚上学习到11:30,早上5:30起床”,也是真真存在的隔壁小孩儿。

可以说,加拿大的小孩滑雪的时候,中国的小孩在做功课;加拿大的孩子游泳的时候,中国的孩子在做功课;加拿大的孩子学做饭学木工的时候,中国的孩子在做功课。

这种超长时间的学习不仅仅是牺牲了孩子的睡眠与玩耍时间,最根本的在于让孩子丧失了寻找生活乐趣的能力,对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造成双重伤害。

而教育的初心,是为了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且能够在成人之后,在生活与工作中实践对自己热情所在的追求,人生更为幸福充实。

“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Andreas Schleicher)曾说:“PISA不关注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成绩怎么样,我们希望知道他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科学当做他们未来的事业追求。在这些15岁的男生女生中,将来想从事这方面科学工作的学生的情况。”

而2018年PISA测试报告显示:中国,包括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PISA科学题做得非常好,想当科学家的人却非常少,他们没有觉得科学是他们将来要从事终身的东西。这又是一组矛盾。

PISA测试报告中,同时包括学生对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中国学生的问卷结果显示:中国学生轻微感觉到自己不幸福,但对到底为什么不幸福或许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他们不论是对生活的满意度,还是在学校的归属感,亦或是面临失败时对自己做出的规划产生的质疑度来说,都没有特别强烈的感知。

超长时间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情绪感知的钝化,而这也与教育的初心构成矛盾。

“鸡娃”还是“佛系”?经济结构说了算

华人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并非凭空而来的。

经济学家对此已经有了解释,在经济不平等不断加大的社会,父母会更加专断地“鸡娃”,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相反,在相对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会更为“佛系”,让孩子自然成长。

过去几十年经济的突飞猛进带来贫富差距的急剧增大。也因此,很多家庭被卷入了教育的军备竞赛,当“鸡娃”成为社会主旋律,孩子就成为密集压制下的教育产品。

但值得思考的是,当这些“教育产品”走向社会之后,在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数为导向时,他们如何选择?

记得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清华博士学霸梁植表达过他的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却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被高晓松狂怼。但这种迷茫并非个案。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未来在加拿大玩大的孩子怎么和中国的孩子竞争?”其实,很好回答,在只给一张考卷、一个确定的考分为评判标准的竞争中,在加拿大玩大的孩子与中国孩子相比,肯定处于下风。

所幸,社会不是只有同一张考卷和同一的分数评判标准,竞争领域及标准是多元的。想通了这一点,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018年PISA测评中增加了“全球胜任力”,2021年,又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纳入评测内容。可以确定的是,这两项将会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问题在于,“全球胜任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用一个测评成绩来体现吗?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