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制造”从壮乡小城走向“一带一路”
2019-10-24 02:08:55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新中国成立之初,柳州产业基础薄弱,195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有900万元(人民币,下同);如今已形成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中共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日前表示,当前广西正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柳州作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处在连接粤港澳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上,“一带一路”倡议使柳州由“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

柳州,又称龙城,是一座特色鲜明、别具魅力的城市。柳州拥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柳州交通优势明显,自古便有“桂中商埠”的美誉,如今列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和西部陆海线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建设。这里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具有原生态的壮歌、苗节、瑶舞、侗楼“四绝”,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柳州市已由当年的南方边陲小城发展成为一座朝气蓬勃、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柳州市工业总产量约占广西1/5。官方预计到2022年,柳州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到2025年突破10000亿元,打造成为万亿工业强市。

近现代工业文明贯穿了柳州的百年历史。上世纪20年代,柳州民营工业开始建立,并逐渐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建柳州制造厂、柳州锌品厂、柳州染织厂等一批企业,形成柳州最早的工业群体,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期末,柳州工业已发展至广西各城市之首。1958年柳州开启“重化工业”进程,建设广西新兴工业城市,上世纪70年代末,全市拥有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电力、电子等主要产业,形成了柳州工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柳州工业更是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郑俊康介绍,目前,柳州已位居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销汽车超过250万辆,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而且全是自主民族品牌;柳钢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是广西首家利润超百亿的国企;柳工成为民族品牌加速崛起、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是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军企业。

坐落于柳州市的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柳工”),其设备身影出行在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三桥、以色列阿什杜德港口、中老铁路项目等。

2003年,柳工便提出“世界柳工 源自中国”的口号,着力打造国际化的柳工。之后十余年间,柳工通过在境外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等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开拓国际市场。

如今,柳工先后在印度、波兰、巴西建立工厂,目前,柳工在“一带一路”65个核心国家覆盖率达到85%。全球300余家经销商,将五万台柳工产品和服务送达世界每个角落,使柳工发展成为初步国际化企业。

与此同时,汽车城柳州也将汽车产业布局“一带一路”市场。2017年7月,投资7亿美元、具备年产12万辆整车能力的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正式投产,主要生产五菱品牌旗下的MPV车型。该项目带动广西汽车集团等10多家零部件及原材料企业“抱团出海”,在当地建成一条集同步研发、生产制造、对外营销于一体的完整汽车产业链,促进印尼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随着“一带一路”推进,越来越多柳州企业扬帆起航,开拓海外市场。柳钢产品出口东亚、南亚、欧洲、美洲、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两面针集团的产品已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两年内计划覆盖东南亚市场。如今正按美国标准生产产品,开拓美国市场。

此外,柳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加快,汽车产业向中高端车型产能扩张, 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236万辆,汽车整车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机械产业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生产,完成产值446.9 亿元、增长19.7%,海外工程机械销量增长超过40%。钢铁行业开发冷轧汽车用钢,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品质、高科技转型,品种钢比重达62%,位居全国前列。

柳州市加快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品牌相继推出定位“家庭第二辆车”的宝骏E100、E200两款纯电产品。柳州市创新性实施的“政企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政府与企业的优势相结合,探索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柳州模式”。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整车基地启动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园、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开工建设,PC轨道梁预制场、装配式建筑PC 生产基地和钢构生产基地竣工投产。

郑俊康指出,柳州不靠海、不沿边,没有资源、没有能源,这也造就了柳州热情豪爽、开放包容的城市个性和“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

作为广西最大工业基地,但很多人却称柳州不像一座工业城市。这里绿树成荫、四季花香、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据中国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2019年1-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柳州水质排名全国第四;今年前7个月,柳州空气优良天数199天。

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给柳州曾对环境也造成严重污染,被列为中国四大酸雨区之一。当时,柳州市区的山由于酸雨影响,很多都成草木稀少的“白面山”。民间曾有“雨水下来似醋酸,城里处处‘白面山’”的顺口溜。

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覃国琴介绍,因污染饱受诟病,一场“要柳钢还是要柳州”的大讨论曾在柳州展开。位于柳州市城区的中国西南最大钢企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给柳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是当年的污染大户。
最终,这场争论的结果是:既要柳钢也要柳州。此后,柳钢转型走绿色发展道路。近十年来,柳钢累计投资70多亿元人民币,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烧结球团烟气全脱硫等50多项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

柳州积极探寻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之道,经持续治理污染,恢复了昔日的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在城市景观方面,柳州市全面打造“生态花园、五彩画廊”花园城市,使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更大、质量更高。

柳州还长期注重为市民“留绿”:规划750亩地用于新建紫荆花公园、160亩地用于建设工业博物馆、市区黄金地段102亩地建街心公园、建设长达35公里的沿江自行车道……2017年,将柳州马鹿山公园北侧两块共205亩价值近20亿元的商业和商住用地改造成为公共绿化草坪,为市民着力打造休闲的好去处。而今,柳州市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市民走出家门不超过500米就有休闲绿地,街头四季都有不同的鲜花盛开。

在传统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中,柳州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殊荣。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