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近身观察──印度多元风貌
2018-02-10 10:04:22
来源:台湾光华杂志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

或驚呼不可思議,或讚嘆其遠古文明,印度的「真實」得您親自跨入方能體會。 (莊坤儒...

或惊呼不可思议,或赞叹其远古文明,印度的“真实”得您亲自跨入方能体会。 (庄坤儒摄)

【文.邓慧纯 图.庄坤儒】

康诺特广场是德里的重要地标,有许多国际品牌进驻,是年轻人周末逛街的地方。Select CITYWALK购物商场已近凌晨12点了,时尚的人们还在聚餐饮酒。

但另一头,旧德里车站里,却是“家徒四壁”,车站大厅一条条像睡袋的布团,是等待误点火车的旅人。车站附近有人裹着一块布,蜷曲在路边,只有老狗、飞蝇伴着。

一样的德里,多样的面貌,难以一言蔽之。

著名战地摄影师Robert Capa曾说:“如果你的相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不够近。”观察一个城市亦然。为此,我们邀请久居印度的媒体工作者、学生、舞者、华语老师和服务于印度企业的台湾人,从日常的纵深,分享她们眼中的印度。

古老的國度,一石一磚都有故事。古老的国度,一石一砖都有故事。

踏入印度,近身观察

尤芷薇22岁那年,大学刚毕业,选择到印度的旅行社当实习生。住在逢雨必淹水的村子里,月领16,000卢比,超乎想像的环境,让她几乎打算收拾行李打道回府了。但当初申请了一年的工作签证,她决定把一年待满,辞了工作,至少玩一圈再回家。为筹措旅费,她上网找华语教学工作,没有教学经验的她在履历上特别注明“只教高阶华语”;没想到香港凤凰卫视台也在印度征求“能在镜头前说中文的人”,误打误撞,供需之间,竟然巧妙地结合了。

王洁予是教育部第一批派驻印度的华语老师,她对印度没有太多的想像,只是想观察与台湾有什么不同。刚到印度时,她以为吃国际连锁的Subway卫生安全无虞,却不知问题出在洗涤的水源,拉了三个月的肚子;但她转念一想觉得开心,因为体重回到高中时期久违的数字。“Incredible India”是她觉得对印度最贴切的形容。

原本学美术的邱琬筑,原初来印度是为了学画Mehndi(印地语,手绘纹身),却因缘际会地进了最悠久的Shriram Bharatiya Kala Kendra(印度传统音乐及舞蹈专业机构),开始学跳卡塔克舞。每天规律的修习瑜珈、练舞、上课,这样的日子已经七年多了。

李怡静曾在国际展览公司工作,为了去德国打工度假,学了德语,修了华语师资课程。为累积实务教学经验,找到印度学生做语言交换,学生建议她到印度教华语。她先在印度的农业NGO教华语,之后转职到印度德里机场的免税店,印度给她的启发是“凡事都有可能,何不一试。”

郑欣娓在25岁那年踏上印度,在NGO服务,妇女和孩童是她关注的议题,为了沟通,她学了印地语(又称北印度语,与英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亦是印度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融入印度当地生活。结束工作后,她继续留在尼赫鲁大学当学生。印度的节奏让她优游自在,在印度最重要的学习是“心里有什么话,一定要讲出来。”

只身到这个多元、复杂,又有神逻辑的国度,许多人钦佩她们的勇气,而尤芷薇则解释,她们只是刚好处在一个人生阶段,这个时机点转向“来印度”的交流道,比其他人轻松一点而已。而且来印度不能想太多,想太多也不会来印度;一旦留下来了,就是被印度选择的人了。

李怡靜說,印度有魔力讓你發現自己不一樣的價值。李怡静说,印度有魔力让你发现自己不一样的价值。

民主之国、善于沟通

初到印度,旋即能感受到印度是个健谈、什么都能聊的民族。满街的人力车,停等红灯时都能攀谈两句,在捷运上也能与一同挤成沙丁鱼的旁人聊天。印度人不仅善于社交,对他们来说任何事情、任何规矩都可以谈,从购物到搭车,不管语言通不通,阐述自己的意见对他们来说是“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郑欣娓回忆当初被派驻在印度中部推动NGO的计划,同事不会讲英文,她则不会讲印地语,沟通成了大问题。又因印度人能言善辩,在组织中郑欣娓显得特别安静,却反被同事认为她有话不说,让大家很困扰。

到尼赫鲁大学后,郑欣娓更见识了学生的直言无讳、畅所欲言。“在台湾我们自诩很民主,以为每次的投票顺利就是民主,但是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是很不民主的,像学生上课不敢反抗老师,不敢讨论,这些都是例子。”在印度校园内,当学生对学校的政策有意见,都直接的表达,诉诸行动罢课、包围行政大楼,对于学校不合理的规定,甚至可以上法庭跟校方争论。

一体两面,王洁予则以为,在印度每个人都坚持执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强调沟通的背后,结果是印度决议事务的过程极端冗长,造成行政效率缓慢,也是众所皆知的事实。

台湾和印度两地对“表述意见”的态度更是截然两极,当有意见相左时,台湾人总是顾及颜面、怕伤和气,不敢明说,但印度人在争得面红耳赤后,却能一笑泯恩仇。

郑欣娓说:“他们这样比较好,因为台湾人都不说出来,大家都在猜,就会产生更多的误会,把情况搞得更糟糕。”

尤芷薇补充:“把话说出来不一定是要改变,而是理解对方到底在想什么。就算最终双方还是无法达成共识,可是至少我理解你的想法,而我也同意你的不同意。”

表达不同意见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印度在这方面展现的包容性与素养,能开启我们对沟通的多元讨论与想像。

印度中產階級興起,消費能力不可小覷。印度中产阶级兴起,消费能力不可小觑。

包容之地,总有弹性方案

在印度捷运上不时可见,原本只有5人座的座位,硬是塞入8个人;印度人排队也是紧挨着前人,几乎只有一张纸片的距离。在印度,人与人的距离极近,对彼此的包容也极大。

从台湾来印度学舞的邱琬筑,与舞蹈老师同住一屋檐下,生活难免有争执冲突,“在台湾的话,如果跟老师吵架,那老师日后的态度就有不一样了,会心有疙瘩;可是印度人不会,他们对事不对人,吵完架隔天就没事了。”这是邱琬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发生冲突时,在台湾往往就形同陌路了,但在印度则不同。

在专业领域上,邱琬筑也观察到,印度人面对事情总是抱持积极鼓励的心态,“以台湾人的身分在印度学卡塔克舞,他们的反应都很正面,这会让人无形中被提升。”采访的隔天,我们约在公园里拍摄,就有3组印度人大方地过来向邱琬筑致意,夸赞她舞跳得极好,印度人总是不吝于赞美表扬,也当场应证了她的话。

而在这个贫富差距极大、路有冻死骨的国度,生活势必遭逢许多苦楚,但他们总是用“All is well”带过,以乐观的耐心等待转机。印度的时间有特殊刻度,急不得,也快不了。经过6年的洗礼,王洁予学到“事缓则圆”,稍等一会儿,事情总会自然而然走向该去的方向。

除了快不了,印度的弹性和神逻辑,也妙到不可言喻。李怡静惊讶于印度企业对于打卡迟到的容忍时间高达两个小时。而印度人的工作习性与思维逻辑,也是台湾少见的。他们很爱挑战常规,要让印度人愿意乖乖执行交办的工作,前提得先说服他,让他信服于你。印度人有许多想法,很爱问为什么。这在外人看来,或许很难管理,但有时候他们也会冒出好的提议。

在这思维背后,尤芷薇提出一个印地语字汇“jugaad”,翻译成中文近似于“替代方案”。印度人不喜欢遵守既定的SOP,当然也跟现有的环境有关,因为总有太多不可预测的事情会发生,包括在菜市场里撞见羊只,上班路上遇到牛群挡路。当问题发生时,印度人总能迅速提出方案B、方案C,没有任何事情是非怎么样不可的,这也是他们弹性很大,危机处理能力很强的印证。这些替代方案往往又是神逻辑衍生出来的,也使印度的解决方案总带着一丝诙谐和幽默。尤芷薇说:“住在印度要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才能生存下来。”她的书中《去印度打拼,走进另一个世界的中心》举例说,当店家没零钱找你时,就用糖果替代,她遇过要找五卢比,小贩却给了她三卢比加两颗糖,这是属于印度的小幽默,也是属于印度在地的替代方案。

街頭是小販謀生的場所,也記錄著庶民生活一時一刻。街头是小贩谋生的场所,也记录着庶民生活一时一刻。

机会之地,何妨一试

身为世界人口排名第二的印度,国土全球第7大,面积比台湾大91.37倍,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机会之地。

李怡静说:“印度改变我、教会我的一件事情就是什么都要去试试看。”

她只身到印度教华语已是少数中的少数,因应中国经济的兴起,德里机场的免税店也聘雇了数名母语为华语的员工,李怡静就是其中之一。

进到印度企业后,李怡静发现企业氛围与台湾截然不同,台湾的职场环境中,制式化的SOP缺乏弹性,但在印度企业,只要员工有好的点子,公司通常愿意给员工放手一试的机会。她想为台湾参展团争取优惠方案,公司也二话不说的同意。

从嘟嘟车的车夫身上她也学到人生道理,印度车夫总是对观光客狮子大开口,“这些嘟嘟车的司机也教会我,一趟车多喊价10~20卢比,有人搭车就算赚到了,为什么不试试看?”这或许是个负面教材,但十足说明了印度社会“有试有希望”。

李怡静逐步规划自己在印度的未来,她带我们走过背包客大街,那边是她的地盘,有她熟识的店家,旅游是她即将开展的事业,她一边走一边说:“印度让我变得有自信了,它让我觉得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的复杂,不要想那么多,不要害怕不成功,就放手去试试,不成功又怎么样呢,起码你尝试过了。”

而这样的可能性也发生在当年初出社会的新鲜人尤芷薇身上,22岁那年误打误撞的成为驻外记者,27岁就已是台湾驻印度最资深的记者。尤芷薇解释,台湾的记者想争取外派的机会,至少得有10~15年的资历;但是来到发展中的印度,让她有机会遇到一个本来不是她的机会。她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不在她的计划中,但印度就是这样一个快速崛起的国家,提供机会给有意一起追梦的人。

走一趟印度,也许你也会如我所见,看见印度的贫穷、文盲和卫生问题,但是更多非物质、精神上的感触,能让你收获更多。

尤芷薇说,在印度她学会成为一个有弹性、有幽默感的人,她在印度找到自在,找到伸展的舞台,在台湾被认为有点怪的自己,来到这边大鸣大放。

王洁予说起印度的生存之道,要永远保持怀疑的态度,自己去看,自己去验证。

李怡静说,印度有魔力让你发现自己不一样的价值。

郑欣娓欣赏印度人的乐观:过多的担心没有用,还不如相信一切会更好。她也把勇敢说出自己心中的话,当作每日的练习。

不需言语,看着邱琬筑的舞姿,就能感受到她在印度活得多自信。

從邱琬筑的舞姿就能感受到她在印度活得多自信。从邱琬筑的舞姿就能感受到她在印度活得多自信。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