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无赦的是非,撕裂以色列的士兵审判
2017-01-07 10:37:21
来源:转角国际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
亞薩里亞(中)究竟是失控的「士兵屠夫」?還是熱血的「護國英雄」?這起撕裂以色列社...亚萨里亚(中)究竟是失控的“士兵屠夫”?还是热血的“护国英雄”?这起撕裂以色列社会的争议审判,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 图/美联社分享

谚语说,“一个人的恐怖份子,是另一个人的自由斗士”;但在以色列,眼下的情况可能有些出入。2017年1月4日,以色列军事法庭针对义务役士官,亚萨里亚(Elor Azaria),于2016年3月在非法处决巴勒斯坦人一事作出审判——军事法庭驳回了亚萨理亚“自卫杀人”的无罪主张,并判处亚萨里亚“杀人罪”有罪,最高将面临20年的有期徒刑。

 

判决结果出炉后,以色列分裂的舆论就此沸腾:左派不能理解,为何军事法庭驳回了检察官“谋杀罪”(murder)的请求,仅判处亚萨里亚“一般杀人罪”(manslaughter);而右派则愤怒地认为,亚萨里亚“消灭恐怖威胁”的行为只是完成了他本份的任务,并指责以色列国防军(IDF)“背叛了我们的孩子”,仅为了平息国际舆论,而牺牲这名义务役青年“祭旗”,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甚只公开发言,主张“特赦”这名年轻的军人。

 

但亚萨里亚究竟是失控的“士兵屠夫”?还是热血的“护国英雄”?这起撕裂以色列社会的争议审判,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

该视频有年龄限制,请谨慎观看。

 

▌希伯仑枪手

 

2016年3月24日,一名以色列国防军的义务役中士——18岁的医护士官,亚萨里亚——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占领区希伯仑(Hebron)执行巡逻任务时,遭遇到两名巴勒斯坦青年持刀袭击,带队的以色列军官虽然受了伤,但随即开火击毙其中一人、并瘫痪另一名攻击者。

 

事发之后,巡逻指挥官紧急向上通报、现场也出现了救护车,这场流血冲突理应就此结束,但亚萨里亚中士却缓缓地将步枪上膛,瞄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的那名巴勒斯坦攻击者——21岁的夏里夫(Abed al Fatah al-Sharif)——然后一枪爆头,“就地正法”了这名恐怖份子。

 

“恐怖份子,就是该死!”开枪之后,亚萨理亚如此回应气极败坏的部队指挥官;但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亲手处决夏里夫的过程,已被旁观的巴勒斯坦路人录下。这段影片立即被转交给了以色列NGO“以色列占领区人权讯息中心”(B’Tselem) ,24小时之内就在媒体上曝光、疯传。

 

以色列的社会就此沸腾、分裂。

 

 

 

 

▌军方回应

 

根据事后的检讨,IDF在第一时间就已经立案处理亚萨里亚事件。纪录中,当天早上8点33分,亚萨里亚的子弹穿过了夏里夫的脑袋;42分钟后,IDF的中央指挥部就接收到了事件通报,并于上午11点立案调查。

 

但同日下午1点50分,B’Tselem就公开了“处决影片”,网路疯传后,以色列各大媒体也同步跟进,影片不仅让国内惊愕、国际舆论的愤怒,也逼得IDF在2个小时后对外召开记者会,并称“亚萨里亚已被逮捕,全案交由军事法庭调查中。”

 

以色列倾左的大报《国土报》表示,军方处决“巴人恐怖份子”并不稀罕,开枪的亚萨里亚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但希伯仑枪手事件之所以引发沸腾,其主要的原因仍在于影片事证与社群网路的疯传,再加上近三年来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谈判的停滞,现实环境的绝望与猜忌,更加深了不同群众对于争议影片的反应。

 

 

▌以色列当代的“辛普森案”

 

亚萨里亚虽然被捕,但以色列的右翼却迅速发起了声援动员。在他们眼中,夏里夫意图攻击以色列军人的行为为真、以色列不纵容恐怖份子一事也为真,如果今天遭遇的不是IDF的巡逻队,两名巴人刺客“要杀的可能就是你我的任何人”,而作为义务役的亚萨里亚,只是忠实地履行了守护家园的职责,海涛一般的社会声援于是成形。

 

正当声援团体快速聚集之际,以色列政坛也迅速动作。3月29日,对巴人强硬闻名“我们的家园党”党魁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后于6月接任国防部长)就出席了亚萨里亚的审判,并公开表达“力挺自己人”的意愿;两日后,纳坦雅胡总理也致电慰问亚萨里亚的父亲查理,右翼立场自此选边。

 

右倾的《耶路撒冷邮报》认为,极具争议性的亚萨里亚审判已成了以色列当代的“O.J. 辛普森案”,但社会争论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却也压垮了亚萨里亚一家。首先倒下的是老亚萨里亚,他在2016年7月底的审判中,因为压力而于法庭旁听席上中风,接着亚萨里亚的母亲,也在接受访问时,于摄影机前情绪崩溃。一家“家破人亡”的故事,也于侧边加剧了对亚萨里亚案的争论。

 

 

右傾的《耶路撒冷郵報》認為,極具爭議性的亞薩里亞(中)審判已成了以色列當代的「O...右倾的《耶路撒冷邮报》认为,极具争议性的亚萨里亚(中)审判已成了以色列当代的“O.J. 辛普森案”。亚萨里亚背后是他的双亲。 图/路透社分享

 

另一端的家破人亡。被擊斃的夏里夫喪禮。 圖/歐新社另一端的家破人亡。被击毙的夏里夫丧礼。 图/欧新社分享

 

 

▌“军队背叛了我们的孩子”

 

亚萨里亚声援者打出的口号——“拯救大家的孩子”——一个义务役役男竟然因为手刃恐怖份子而赔掉了人生,那么征召他入伍的国家,责任何在?军队为何“抛弃”自己的战士?保家卫国的行为,难道错了吗?

 

但当政坛与民间力挺亚萨里亚之时,IDF内部——特别是以色列军方的高阶将领——却多主张从严审判。这一方面是为了封堵舆论的压力,二方面军方也担心亚萨里亚事件若无法好好处理,未来更多义务役士兵恐会出现仿效滥杀的失序风潮,基层军纪的松弛也将难处理。

 

判决出炉前夕,以色列参谋总长埃森科特(Gadi Eisenkot)就公开强调IDF的立场:

 

 

一个18岁的男人当在军队里履行他的义务,他可不是什么‘大家的孩子’。他该是一个战士,一名军人,他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交付给他的命令——这点,我们千万不能自我混淆。

 

埃森科特表示,IDF交战守则里的开火定义“几十年来都没变过”,民间政坛利用情感动员的方式指责IDF“背叛孩子们”,忽视该名士兵擅自违反命令的事实,这让都军方难以苟同。

 

但参谋总长的言论,却引发亚萨里亚一家的不满,并透过声明稿反呛军方:

 

 

在判决的前一天,我们参谋总长竟令人发指地想透过发言操弄审判。是啊,(亚萨里亚)确实不是大家的孩子,但他却是我们所有人的军人!

 

 

「一個18歲的男人當在軍隊裡履行他的義務,他可不是什麼『大家的孩子』。他該是一個...“一个18岁的男人当在军队里履行他的义务,他可不是什么‘大家的孩子’。他该是一个战士,一名军人,他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交付给他的命令——这点,我们千万不能自我混淆。” 图/路透社分享

 

 

▌判决:杀人,但不是谋杀

 

法庭上,亚萨里亚的辩护律师团分别拉出了两种事实主张,他们认为被告在事发当下因受到突袭而“情绪紧绷、精神受创”,因此不具备足够的战场判断能力;但同时,律师团也强调被告在当下判断“昏迷在地”的夏里夫身上疑似有自杀炸弹,若不即时处理恐将造成更大威胁,因此亚萨里亚才会迳自开火“消灭威胁”。

 

然而被告辩护的证词被认为前后矛盾。在影片中,亚萨里亚的动作缓慢、神情冷静,而现场指挥官的证词也确认他在开枪后,说出了“他就该死,杀他刚好”一语;此外,倒地的夏里夫已经没有意识,身上不仅没有任何爆裂物或武器,攻击所用的小刀也早已被缴械,客观判断并不具备被告所称的“迫切威胁”。

 

鉴此,军方的检察官最终才在军事法庭上以“谋杀罪”起诉亚萨里亚;但在1月4日的判决中,军事法庭虽认为亚萨里亚的处决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复仇动机:

 

 

被告开火的动机,是他认为恐怖份子,就是该死。

 

但法庭却用了轻一级的杀人罪(过失杀人、或受迫杀人)、而非军检起诉的谋杀罪来判决亚萨里亚“有罪”。军事法庭表示,全案将在1个星期后宣布刑期(最高20年),但亚萨里亚的家属已决定发起上诉。

 

 

聽到判決結果,法庭外憤怒的聲援群眾。 圖/路透社听到判决结果,法庭外愤怒的声援群众。 图/路透社分享

 

 

▌特赦那个孩子!

 

 

在座的各位,你们要不要脸啊!

 

听获有罪判决后,亲临现场的亚萨里亚妈妈愤怒地指着军法官的鼻子咆啸,并指着儿子高喊着“他才是我们真正的英雄!”而法庭外数百名声援团体,也愤怒地鼓噪并与维持秩序的军警爆发肢体冲突。

 

与此同时,IDF与以色列国防部都表达“尊重法院判决”的立场;但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却在4日稍晚发表谈话,并暗示将“特赦”亚萨里亚:

 

 

对我们大家来说,这都是困难而痛苦的一日——首先是对艾洛(亚萨里亚)和他的家人,然后是IDF的军人、那些士兵的家属与他们的父母,我也是他们的其中一员。 

我们只有一支军队,他们也是以色列之所以存在的基石。每一个IDF的士兵都是我们的儿女,他们也不该被卷入这场纷争。

 

正困于潜艇军购弊案与利益输送疑云的纳坦雅胡,本周才首次才第一次接受司法单位的廉政调查。种种贪腐风暴,也让国会传出“纳坦雅胡将倒”的风声,因此在亚萨里亚事件中,纳坦雅胡才会坚持战在被告一侧,明着与军方对干。

 

 

「我們只有一支軍隊,他們也是以色列之所以存在的基石。每一個IDF的士兵都是我們的...“我们只有一支军队,他们也是以色列之所以存在的基石。每一个IDF的士兵都是我们的儿女,他们也不该被卷入这场纷争。”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图)。 图/路透社分享

 

 

▌回顾过去:300路公车事件

 

亚萨里亚事件尘埃还未落定,但以色列舆论的对立,早已再度掀起道德的论战——在生存危机之前,所有的巴勒斯坦人都是敌人吗?就算曾是敌人,“杀无赦”又符合以色列立国精神吗?

 

但诚如以色列媒体所言,亚萨里亚不是争议的开始,也不会是矛盾的结束。在过去以色列政府对于“执法过当”的纵容,就已多次爆发道德争议。其中,影响层级最高、但却又多被人遗忘的,或许就有1984年爆发的“300号公车事件”。

 

1984年4月12日,4名来自加萨的巴勒斯坦青年,以刀械挟持了一辆由台拉维夫开往阿什凯隆的300路公车。双方在谈判破裂后,IDF的特种部队强行攻坚,从车窗击毙了两名巴人绑匪,并活逮了另外两人。

 

IDF在活捉两名巴人挟持者后,首先拷打了一番,之后才转交给以色列国家安全局(Shin Bet)的指挥官亚托姆(Ehud Yatom)。亚托姆随后再度拷问两人直到不省人事,而赶赴现场的时任国安局局长夏伦(Avraham Shalom)听完简报后,亚托姆也回报两名挟持者“已经差不多了”,局长本人才对他说“那省点事,给他们个痛快吧!”

 

亚托姆随后就用路旁的石块敲碎了两名巴人的脑袋,但隔日媒体却接获了内线消息,国安局“未审先处决犯人”的争议于是爆发。

 

 

影響層級最高、但卻又多被人遺忘的,或許就有1984年爆發的「300號公車事件」。...影响层级最高、但却又多被人遗忘的,或许就有1984年爆发的“300号公车事件”。 图/纪录片《守门人》分享

 

一开始夏伦坚持自己“并不知情”,但随后就向内阁递出辞呈;然而时任总理沙米尔(Yitzhak Shamir)却担心夏伦引咎下台会引发连锁效应,进而瓦解自己在联合内阁中的主导地位。沙米尔随后与联合政府的大老佩雷斯(Shimon Peres)、时任国防部长拉宾(Yitzhak Rabin)彼此串供,但随着各方压力以及司法程序的延烧,最后沙米尔与佩雷斯等人才决定弃车保帅,拒绝为夏伦担保,迫使其黯然下台。

 

300路巴士事件虽然争议一时,但最终只有政治结果而未见司法追究。而丢了官的夏伦,在多年之后也自承,当年之所以下达处决命令,是不想再让“任何一个恐怖分子藉由法庭而得到宣传机会”。

 

 

就结果而言,我不该下达这则命令;但如果那些记者没有出现,而消息又没传出去的话…那我仍会选择处决他们——毕竟对抗恐怖主义,无所谓伦理道德。

 

对于300路巴士的丑闻,夏伦丝毫不感退缩;但讽刺的是,夏伦却也与军方将领与历任国安局局长一样,反对纳坦雅胡政府对于巴勒斯坦占领区的“兼并政策”,并认为以巴之间的长期畸形关系,将从根本毁灭以色列的未来。

 

他认为:

 

 

整个世代的年轻人从军旅生涯中经历了认同的两难——我们一方面保卫、建设以色列,另一方面却对另一群人施以铁腕镇压——这所作所为,和二次大战中的德国人又有何不同?我指的不是它们对犹太人的方式,而是对波兰、法国、捷克这些占领区的做法。

 

夏伦最后在2014年病逝,但他最后的警告,其彰显的矛盾却在两年后的亚萨里雅身上,再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的爆发。

 

 

「整個世代的年輕人從軍旅生涯中經歷了認同的兩難——我們一方面保衛、建設以色列,另...“整个世代的年轻人从军旅生涯中经历了认同的两难——我们一方面保卫、建设以色列,另一方面却对另一群人施以铁腕镇压——这所作所为,和二次大战中的德国人又有何不同?我指的不是它们对犹太人的方式,而是对波兰、法国、捷克这些占领区的做法。” 图/路透社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