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博物馆体验未完成的艺术
2016-08-28 10:19:13
来源:纽约时报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吉尼·崔(Jinny Choi)来自首尔的纽约大学学生,与玛丽亚·拉斯尼戈的《你或我》(2005)。

面对艺术作品,他们在想什么?

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人们来博物馆?他们到这里来看什么?艺术正在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被理解着,通过在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对50个人进行的采访,我们试着发现在博物馆里人们心里都在想什么。

65岁的马丁·R·安德森(Martin R. Anderson)眯着眼睛观赏博物馆中油画的几何构图。24岁的凯特·戴维斯(Kate Davis)说,从博物馆墙壁反射到艺术品上的阳光是不可复制的。65岁的斯坦·卡普兰(Stan Kaplan)坐飞机穿越整个国家,就为了看一眼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比《蒙娜·丽莎》“还要美”的一幅画。一位年长的女人在Facebook主页上贴出了一张她在一幅大师杰作旁边的自拍,估计会得到社交媒体上的大量点赞。

这些都是夏天在纽约城中“最新”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the Met Breuer)中看到的景象,它是今年3月大都会博物馆在前惠特尼美国艺术馆开办的分馆。这些场面没什么戏剧性——不像旧金山发生的事,有两个青少年把眼镜放在一家美术馆的地板上,好笑地看着游客们聚拢过来看他们的“装置艺术”。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情景是一种标准——虽然并不完美,而且也只是一种印象而已——它们反映出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人们到博物馆来,他们到这里来看什么。它们也是时代的反映,提醒人们艺术正在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被理解着。艺术关乎内化,但我们周围充斥着令人分心的事物。艺术评论转瞬即逝、感情用事,并且传播得极为迅速。

两个月来,我们以并不合乎科学的方法,通过在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进行观察,以及对50个来博物馆的人进行采访,试着发现去现代博物馆的人心里都在想什么,他们在观赏作品时候的沉思一刻,被我们的问题打断。我们选择的展览是布劳耶的大型首展《未完成:能看到的想法》(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它和许多展览一样富于争议,引发了许多观点。它聚焦“未完成”的艺术这个广义的观念,展示那些从未完成的作品、刻意未完成的作品(non finito),以及引发了关于“完成的作品”概念争议的作品,比如一幅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画。展览占据两层楼,为时6个月,将于下周末结束,展品从15世纪跨越至今,有提香(Titian)、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青少年时期的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多种艺术家的作品。

受访者中有学生,他们说来博物馆就像“吃蔬菜”,还有趁着午休时赶来的浪漫主义者,他们愿意坐出租车赶来,在心爱的油画面前享受安静的几分钟时间,而这些画他们之前其实已经看过几十次了。

有几幅作品获得了特别多的评价(比如一位艺术家的情妇临终时刻的油画,一幅表现活剥人皮的油画),随着采访进行,有一些共同的主题渐渐开始出现(技巧的普遍性,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之短)。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