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华裔女博士涉嫌投毒 或临8年铁窗(图)
2015-04-08 08:22:10
来源:侨报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图为复旦大学投毒案当事者的同学接受媒体采访。

名校、博士、投毒,冰冷的字眼如杀人的刀锋一般,折射着刺目的寒光,刺痛着众人的神经。提到欧阳香玉的投毒案,人们的不由想到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

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饮用寝室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2013年4月16日去世。上海警方在黄洋宿舍饮水机内剩余水中检验出二甲基亚硝胺成分,并认定其室友林森浩有作案嫌疑。2013年11月27日,案件开庭审理,林森浩承认投毒但表示并非故意杀人,只是愚人节的玩笑,“想整一下黄洋”。此后,林森浩一审二审均被判处死刑。

此外,上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也发生了铊中毒案。这些案件闹得沸沸扬扬,它们背后都有一些共性:一是发生在名校;二是作案方法比较罕见;三是受害人都很优秀。

一系列的投毒案件引起教育界的反思:遇到不顺心或挫折,学生的攻击心理何以这么强?犯罪心理学上有“挫折攻击理论”一说:当个人遭受挫折后,必然付诸攻击行动,他可能惩戒他人,可能自残,也可能自我消化造成无害结果。投毒者很明显选择了外罚攻击行为。如此大的憎恨,这背后是否折射着他内心对于大学的管理制度、对学校教育本身怀有不满?

中国《新快报》羽戈评论,尽管我们不再指望教育来杀毒,至少,它不能滋长毒素。不过可以断言的是,我们的教育与人心,一同中毒了。对同学只有恨没有爱,如此“成功教育”有什么用?我们的教育,从以前的“斗私”,竭力祛除人性的自私等弱点,结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心貌似无私,实则无情;到如今对人心和人性的回避:理工教育,漠视人文;人文教育,政治挂帅,还是不讲人文。这前后两种教育,只可能加剧人心的荼毒,放大人性的幽暗。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