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迁或退休 华埠缺华语医生病人叹不便
2014-11-03 09:11:19
来源:明报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懂粤语或普通话的医生本已僧多粥少﹐但这种情况在中区华埠更严重。有华埠老医生表示﹐唐人街的医生“北迁的北迁﹐退休的退休”﹐如今区内的华裔医生不超过10位﹐且大部分年过60﹐过多几年﹐还有医生陆续退休﹐区内老一辈或新一代不懂英语的移民﹐日后恐更难在区内找到“同声同气”的医生﹐居民(尤其长者)每每走出区外看病﹐极为不便。

“早上才有2名新移民到医务所﹐问我们是否收新症。他们说问了区内(中区华埠)所有的医务所﹐但无一收新症。”陈景新医务所一名秘书说。

在中区华埠执业多年的陈景新表示﹐已有20年没有新医生到中区华埠执业。他解释﹐医科毕业的华裔新生只会说英语﹐从香港或中国移民加国的医生即使取得本地执业资格﹐亦不愿在中区华埠执业。

医生不愿到中区华埠执业﹐原因很多。首先﹐新毕业的华裔医科生不太懂中文﹐与病人很难沟通﹐到中区华埠执业的吸引力自然大减。加上中区华埠租金贵?交通又繁忙﹐即使开业﹐亦不选择到唐人街。

况且时下的年轻医生较喜欢自由自在的模式﹐反嫌开诊所执业要处理太多琐碎事。

原来目前安省卫生厅采取几种付款的方法﹐供医生选择﹕一是按诊症数目收费(fee for service),一是医生负责既定数目的病人﹐一年下来﹐不管医生诊症多少次﹐都只能向卫生厅收取固定的费用。

年轻医生通常会选择按诊数目收费﹐例如在毋须预约诊所(walk-in clinic)工作﹐看完一个症﹐病人日后再回到原有的家庭医生诊病﹐干手净脚﹔又或直接受聘于医院或社区中心﹐收取固定薪酬。

但按诊症数目收费的医生﹐最多只能接收2,500位病人。由于中区华埠医生少﹐居民多﹐且以长者为主。长者一般体弱多病﹐须经常看医生﹐故在中区华埠开业的医生多不采用按诊症数目收费﹐较难吸引年轻医生。

陈景新说﹐近几年亦有来自香港或中国的医生取得本地执业资格﹐但他们亦不太愿意到中区华埠开业,皆因区内病人多﹐医生须承受很大压力﹐以他的医务所为例﹐本另有一名拍档﹐却因承受不住工作压力而搬走。

陈景新现有4,000多名病人﹐过去亦因病人多﹐须一星期工作7日﹐经常看症至晚上7?8时﹐但随?年纪渐高﹐他亦只好缩减诊症时间。

他表示﹐医生与病人能以共通语言沟通始终比较方便﹐病人亦较安心。他说﹕“病人在无可奈何下﹐看病时确可以找翻译﹐但始终不方便。”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