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 华人家长力挡性别教育草案
2014-05-23 09:07:20
来源:加西周末 作者:Alice Zhao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华人家长们聚在校局大楼外,听Cherly Chang解释会议进展和下一步计划。

台湾妈妈现身说法 支持同性恋女儿

不过,并非所有华人都反对这项草案。会议发言者中,有一位陈姓台湾母亲表示自己支持草案的通过。她以自己同性恋的独生女为例,讲述了女儿和自己所经历的挣扎和面对的压力。

陈妈妈告诉《加西周末》记者,自己和先生并未刻意给女儿打造中性的生长环境,而是像所有有女儿的父母一样,给女儿从小准备了裙子和洋娃娃。但是他们发现,女儿从大约3岁开始,表现出对洋娃娃和女孩服饰的排斥。陈妈妈也曾试图纠正女儿的这些习惯,但是女儿每天哭泣,在试图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十分勉强和痛苦。陈妈妈清楚地记得,女儿在9岁时的某一天,曾拼命捶打自己,哭着说:“想要跟妈妈一样(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但是女儿做不到,陈妈妈也做不到。说到这里,陈妈妈闪烁出一丝泪光。最后,她决定尊重女儿的决定,鼓励她遵循内心的想法,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关键的是要做真实的自己。在那之后,陈妈妈发现女儿渐渐变得快乐、开朗,甚至勇敢和自信。她告诉记者,女儿甚至敢于主动告诉学校老师,自己是同性恋。

公开性取向是要付出代价的。陈妈妈表示,在公开了性别定位后,女儿身边的男性朋友明显减少。“本来她有很多男同学朋友,有些男孩子追她,听说她是同性恋之后,都疏远了。”陈妈妈说,“但是她的很多女同学都表示支持她,跟她的关系也一直很好。”陈妈妈表示,自己是一个基督徒,女儿的到来和成长令她学会了很多。而同一教会中的朋友看着自己女儿从出生到长大,再到“出柜”,也意识到了一个同性恋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和需要的关爱。据她所知,另一个同性恋青年在年少时被家人强迫纠正性取向,导致其一直处于矛盾和对自己的否定状态,常常做出自杀举动。

在会议室外,有一位华人家长向陈妈妈表达自己的疑惑,她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宣传保护同性恋的环境中,会被扭曲性取向。陈妈妈表示,有同性倾向的孩子几乎不可能被扭转,同理,普通孩子的性取向也不会因为教育环境而发生扭曲。她相信,一切都是天生的。然而,这位台湾母亲的经历也招来不少指责。一位旁听的华人网友在网上称这位母亲“把自己的女儿变成了个儿子并引以为豪”,更表示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离魔鬼这么近”。也有不少华人对她的经历表示理解,但认为这仅仅是个案。

华人抗议 应学西人理念

很多华人居民向来不爱热衷于参与社会事件,但是此次草案修改牵涉到孩子教育,而这正是广大华人家长最关心的。大批华人自发组织、制作标语,来到会议现场抗议、发言,懂英文的家长为不懂英文的做翻译和解释。这一切都是华人群体在学习参与社会事件、发表自己意见、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语言沟通障碍、文化理解误区等问题,华人也需要学习西人的抗议方式。在5月14日的抗议现场,《加西周末》听到一些华人家长表示要用“中国的方式”来抗议,也有一些家长感叹草案支持方有多位临床医学、心理学、家庭护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助阵发言,也有学生支持。相比之下,反对方虽然有众多示威抗议人士,但在发言中明显势单力薄。

5月14日的会议之后,部分华人家长在校局大楼外商定了下一步计划后,陆续离开。根据计划,接下来家长们将在生活中和网络讨论群上发动更多的亲朋好友和邻居来签署抗议书,壮大反对方的力量和声音。

虽然董事局目前已决定在5月22日增开一场会议,听取更多意见,但是否意味着其将推迟投票表决的日期,并对草案做进一步的专业调查?正如某些家长所意识到的那样,反对者中缺乏具备专业临床医疗、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更多的是情绪、心态上的质疑和抗议,缺少理论依据做支撑。如果要以签名数量定乾坤,草案支持方也完全有能力收集大量支持者签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律服务界人士向《加西周末》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家长无需过多纠结孩子是否会受到多性别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无需担心孩子会被学校“绑架”,向父母隐瞒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定位。因为孩子在学校只有几个小时,大多数时间与父母在一起。更何况华人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关注孩子成长,如果孩子在性取向上与普通孩子不同,家长不可能毫不知情。因此,家长无需担心老师帮助孩子隐瞒性取向。父母是最好、最重要的老师,只要家长付出努力和关注,孩子教育的主动权始终在家长手中。如果家长要通过老师来了解孩子的性取向,可以说这样的家长是失败的。

那么,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为自己的抗议寻找有效的立足点呢?这位法律界人士表示,草案支持者有大量的医学界、法律界专家做理论支撑,家长无论怎样提出质疑和担忧,都很有可能被对方用实验和调查数据驳回。但是,草案中提出的中性洗手间(Unisex Washroom)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中性洗手间在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投入使用,也被证实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保护跨性别人群。温哥华校局提出的修改草案显示,校局最后希望在所有学校开设中性洗手间。这一目标本身值得肯定,但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步骤,这些步骤具有尝试性、不确定性。男性、女性和中性洗手间的并存,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混乱。学校推行中性洗手间的过程是一种实验性的行为。在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中进行社会实验,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这一点值得商榷。

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实验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67年的第三浪潮(The Third Wave)。这项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加州一名高二历史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的。在实验中,他们模拟了纳粹德国的政府和社会运转方式,体验法西斯主义的吸引力。在实验中,学生们被逐渐吸引乃至沉迷其中,导致老师最后不得不终止实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于这次实验充满争议。青少年在真实的社会实验中所表现出的可塑性受到重视。不少心理学家也指出,这种可塑性不应被滥用。

西人教育将道德伦理放在很高的位置。多种性别的洗手间是否会如同第三浪潮实验一般,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紊乱?这种实验行为是否有违学校局需要遵循的道德伦理?这位法律人士认为,在缺乏足够医学界专业人士和理论支撑的情况下,华人家长如果能够主动抓住中性厕所和“道德伦理”的细节提出具体的质疑,也许能为自己的辩驳增一分力,至少迫使校局董事会将草案决议延后,再做更多调查。

5月22日,校局董事会将再次举办会议。这将是董事会在做出最终决定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但是董事会成员Ken Denike表示,目前登记发言的人数众多,即使再开一场讨论会,也无法安排所有人发言。他预计董事局还会增开会议,听取更多的意见。会场外,家长们都表示要继续争取,也有一些家长半开玩笑地表示,万一草案通过了,只能给孩子转学。Ken Denike指出,草案的最终结果至少要等到6月才会有定论。华人家长们在这次事件中据理力争,自发团结在一起,向主流社会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是一个进步之举。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理解本地文化、参考西人维权抗争方式方面,华人还有许多学习的空间。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