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省向华人群体道歉 人头税到排华法案的主推手
2014-02-27 14:46:20
来源:加西周末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从2013年11月至今年1月,BC省政府在省内召开七场公听会,就历史上针对华人的人头税和排华法案,向华人群体道歉。此举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有人对省府的道歉表示称赞,有人质疑省府的诚意,有人呼吁省府对当年的人头税苦主给予经济赔偿,也有人不明白省府为何道歉,这场道歉与加拿大总理哈珀在2006年的道歉又有何关联。本期《加西周末》将结合多方资料,探讨BC省政府乃至联邦政府在历史上长期排挤华人的原因。

BC省政府分别于1月12日、20日和27日在温哥华、本拿比和列治文召开公听会,就历史上的排华事件向华人道歉。道歉在华人社群中引发争议。有社会人士指出,争议在于省府虽然道歉,却没有制定具体的反思和教育计划,并不能真正起到道歉的作用,甚至反而会加深西人社群对华人的误解,认为华人始终在“要求”道歉和赔偿,甚至连不少华人都不了解省府在历史上究竟对华人制定过什么歧视性的政策。

1月27日在列治文的公听会举行后,有与会的评论人士指出,部分华裔发言人对省府的道歉行为感恩称颂,将反省华人屈辱史的场合变为向政府示好的机会。对此现象,一位当天参加了公听会的老移民高女士向《加西周末》记者表示,在她看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许多华人移民不了解政府道歉的原因以及本省华人的受辱史。“我觉得他们不是在讨好政府,只是说话比较客套,”高女士说,“尤其是一些大陆来的移民,习惯了‘官本位’的制度,没有听说过政府还能因为历史事件向民众道歉,所以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道歉的意义。”

2月19日,大温多名华裔社会活动人士召开记者会,对移民部废除投资移民申请的措施表示不满,并将移民部的新政策比作当年加国政府的“排华法案”。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经济贡献上,华人早已是加国经济和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华人是否已经能在这片异国土地上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历史上的BC省政府推行了怎样的排华政策?对华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早年BC省 歧视华人 由来已久

大多数加国华人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华工在淘金和横加铁路建设中的参与,但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前,BC省就已经有了华人的足迹。由于紧邻太平洋,这里成为了加国华人最先登陆的地方。

1788年春天,清乾隆五十三年,英国毛皮贸易商,上尉约翰?米尔斯(John Meares)从中国的澳门和广州招募了50名华人铁匠和木匠。5月13日,这批华工抵达温哥华岛的努特卡海湾(Nootka Sound)。第二年,米尔斯以同样的方式将另外70名华工带到温哥华岛。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这批华工帮助米尔斯上尉修建了一个堡垒和一艘40吨的纵帆船。

华工的精湛手艺、勤劳和顺服的工作态度令米尔斯惊叹不已。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未来要在美洲海岸建立商贸交易站点,这群人(华人)的移民至关重要。”米尔斯的话成了一个预言。然而这段历史随着西班牙人在1789年的抵达戛然而止。1789年,西班牙殖民者登陆温哥华岛,与英国殖民者展开争夺战。有些华工被西班牙人抓捕,有些逃脱,而有些被杀害。从1789年开始的60多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关于华人登陆加拿大西海岸的进一步书面记录。 – 多伦多 51 网

1857年,低陆菲沙河谷发现黄金,掀起了淘金热。在此后的一年里,成百上千的矿工涌向BC省,其中不乏华人的身影。1858年,第一批来自旧金山的华人移民乘船抵达维多利亚。不久后,更多的华工直接从香港奔赴BC省,以期通过“金山”获得更好的生活。在淘金的早期,由于劳动力短缺,殖民地政府不得不依靠中国承包商来招募华工,从事道路修建、挖沟渠等繁重的体力活。然而到了1865年,淘金热渐渐退却,BC省经济环境恶化,失业白人开始抱怨华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因为华人愿意以较低的工资做较重的活。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白人社会针对华人的敌意越来越浓烈。大多数西人厌恶华人的存在,并希望将他们与主流社会隔绝开。

BC省省府维多利亚的唐人街,是全加国最古老的唐人街。如今,唐人街早已是北美许多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承载着华人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它最初的形成,却饱含着屈辱。西人政府强迫华人社群居住在市中心边缘的小区域中,将其命名为“Chinatown”。不过,华人并不介意被隔离。相比起在白人社区里挨骂受辱,大多数华人更喜欢这样与同胞比邻而居的生活方式,保留自己的生活习俗而无需担心受到西人的歧视。

几个华人站在温哥华片打西街19号Tai Sing Company门外,照片摄于20世纪初期。(source:VPL)

即使在死后,华人也不能够与西人埋在一起。例如,维多利亚的罗斯湾公墓(Ross Bay Cemetery)曾被划分为21个区域,其中L区属于“原住民和蒙古人”,但实际上被称为“中国公墓”。根据公墓的历史资料,第一个有记录被埋在此处的华人下葬于1873年3月18日,被记录为“支那人1号”(Chinaman No.1),之后下葬的华人依次被列为“支那人2号”、“支那人3号”。为了纪念先人,华人在L区设立了一个传统的祭坛,并以中文刻上了亡者的姓名。

当时的BC省政府极端排挤华人。不过,当需要劳动力的时候,联邦政府还是将勤劳廉价的华工列在了榜单第一位。1871年,BC省正式同意加入加拿大联邦(Canada Confederation)。但是作为交换条件,当时的BC省殖民政府要求联邦政府修建一条从加东通到西海岸的铁路——横加铁路。BC省建议从不列颠群岛招募劳动力,但是加拿大第一任总理Sir John A. Macdonald认为白人劳工太昂贵,坚持雇用华工,并表示:“要么使用华工,要么没有铁路。”在联邦政府的坚持下,省府只能退让。

1880年,横加铁路BC省路段的主要承包商之一,美国人安德鲁?安德多克(Andrew Onderdonk)从广东、台湾招募了5000多名合同工,并从加利福尼亚州招募了7000多名华工。这些华工拿着一天1加元的工钱,修建了横加铁路中被公认为最困难的200公里路段。大多数工人居住在帐篷里,无法抵挡恶劣的天气和山上滚落的岩石,许多人死于意外、寒冬、疾病或营养不良,而白人劳工则被安排在火车车厢或沿线的小镇居住。

 

横加铁路经Rogers Pass西侧Glacier House和Loop之间路段的一处华工帐篷区。摄于1889年。(source:TC2)

即使是这样,BC省的白人社群依旧对华工充满痛恨。1878年,“工人保护协会”(Workingmen’s Protection Association,也叫做Anti-Chinese Association反华协会)在维多利亚成立。协会主席诺亚?莎士比亚(Noah Shakespeare)上书联邦政府,声称蒙古人种不应参与横加铁路在BC省的修建。但是当时的BC省白人人口约为35,000,其中仅有约400人愿意修铁路。对此,总理 Macdonald再度警告BC省,想要铁路按时完成,就不能再这样抵制华工。在失去铁路和面对“邪恶的中国人”之间,BC省的白人社群咬牙选择了默许。

人头税到排华法案的主推手

由于最早迎来华工、最早面对勤劳廉价的华工竞争,因此BC省的白人社群对华工的仇视超过了同时期加拿大的大多数地区。

很多人都听说过“人头税”和“排华法案”,两者都是对入境加国的华人移民设立的障碍。2006年,哈珀政府在向华人道歉时,着重提到了“人头税”和“排华法案”。联邦的“人头税”法案制定于1885年,“排华法案”制定于1923年。不过,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温哥华岛的殖民政府早在1855年就通过第一例“排华法案”,并要求每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男性或任何一个出生在中国家庭的人缴纳$10的费用,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

1872年,在BC省加入联邦政府之后,主流民众要求省议会对所有华裔居民征收年度人头税$50,并禁止华人参与所有的政府工作。增收人头税的提案当时并未通过,但是排除华人参与省政府机构工作和参与投票的法案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通过了。

 

 

照片摄于20世纪初,温哥华Cambie街300号街区附近的一块选举公告。上书“White Canada”。(source:VPL)

其后,BC省政府不断加大排华力度,并且向联邦政府施压。1884年,BC省省督同意通过“1884华人立法案”。内容包括向所有华人征收$10的人头税,并禁止华人将遗体运回中国、使用鸦片等风俗,也试图通过限制最低居民住宅面积而强迫华人接受更贵的生活标准。但是这一法案没有得到联邦政府的许可。对此,当时的BC省议长在给加国总督的信中表示遗憾。他指出,这套立法应该通过,以阻止BC省“完全被华人控制”。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当时西人政府和社群对华人的憎恶,来源于对华人劳工的恐惧。

在修建横加铁路时,华工因廉价而受到联邦政府一定程度的庇护,但是在铁路建成后,大量失业华工在联邦政府眼中也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1885年,联邦政府通过了“1885年华人移民法案”(The Chinese Immigration Act,1885),同意向任何进入加国的华人征收$50的人头税。仅有六类人群可以豁免:外交官、传教士、商人、学生、游客和科学家。在当时,大多数华人劳工一年的薪水为$225,除去各类开销之后,每年大约能省下$43。

尽管要面对人头税,但是华工还是大量涌向加拿大,因为相比起在中国,他们在加拿大能赚到10-20倍的工钱。当年来到BC省的华人,大多自香港起航。香港没有移民办事处,因此抵达维多利亚的华人需要列队在码头上等候进入监狱般的移民办公室。移民官对赴加华人安排医疗检查,并确定他们付得起人头税。付不起钱的华人只能原地等待亲人或朋友来付钱“赎身”。等待的时间有可能是几天,也有可能是数周。在此期间,这部分华人被安排在装有铁栅栏窗户的房间里,限制活动,以防逃跑。带着希望远赴重洋的华人,刚登陆就被当做犯人一般关押起来,内心充满悲苦。

由于$50的数额并未有效阻止华人移民加拿大,1891年,BC省议会要求联邦政府将此数额提高到$200。1900年,联邦政府提高人头税至$100,并在1903年提高到$500。当年的$500,相当于2003年时$8000;而在1995年-2005年期间,新移民的加国登陆费仅为$975。

 

 

1907年在温哥华一份报刊上登出的漫画,讽刺当局有选择性的移民政策。(source:TC2)

眼看以提高人头税金额的方式仍无法有效阻止华人移民,大量联邦议员和多个省政府,尤其是BC省政府不断对联邦政府施压,并大力宣传对华人和亚洲人的排挤。1912年,时任BC省省长的McBride在一场议会上发表题为“排除亚洲人”的演讲;1923年,BC省政府通过一项议案,禁止华人在工厂、餐馆和洗衣店担任管理白人或原住民女性员工的职位。

在BC省等省府的压力下,联邦政府在1923年取消了人头税,取而代之以更为苛刻和直接的移民法案,史称“排华法案”。该法案一刀砍断了几乎所有华人移民加拿大的道路,仅允许外交官、留学生和“特别个案”进入加拿大。“排华法案”并不仅仅针对于来自中国的华人,具有英国国籍的华人一样被禁止进入加国。该法案对华人移民造成了重大打击,根据UBC地理系和历史系的统计资料,在“排华法案”实施之后,进入加拿大的华人从1923年的691人骤降至1924年的3人,在1924年至1947年“排华法案”被废除这段时间,大多数年份的华人移民数量均在10人以下。

顶着主流社会的歧视,华人从未放弃过对权益的争取。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随着各地工人运动的掀起,华工的地位也不断受到重视。1916年,木材行业的华工组织工会,称为中国劳动协会(Chinese Labour Association),工会承担着与资方谈判、谋求和白人同等待遇的重任。曾经推动反华运动的白人劳工也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工会的力量。一些白人工会看到了与中国工会结盟的好处,并开始吸收中国工人。1920年,中国工人保护协会(Chinese Workers’Protective Association)与和其左翼背景相似的加拿大共产党展开了合作。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左翼的白人劳动组织声援华工,认为所有种族的工人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受害人。1935年3月,中国工人保护协会和失业工人协会(Unemployed Workers Association)召开联合会议,呼吁为华裔劳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成立于1932年的合作联合组织(the 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CFF),即为今天的新民主党(NDP)的前身。在30年代后期,该党派的一个流行政治口号就是:“投票给CFF等于给华裔和日裔一个和你一样的投票权利。”

二战结束后,由于认识到华裔加拿大人在战争期间中对加拿大的贡献,加拿大国会在1947年5月14日废除了“排华法案”,并逐渐废除了其他各条歧视华人的法律。1967年,联邦政府修改移民政策,种族不再是考核移民资格的标准。

 

 

二战后,加国各地逐渐废除排华法案。图为刊登在1947年1月某期温莎市每日星报的漫画,将“Unwelcome”改成了“Welcom”。(source:TC2)

BC省 为何走在排华前线

BC省为何成为加国排华史上的主推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华人横渡太平洋之后,最先在北美西海岸登陆。BC省自然成了华人抵加的首站。再加上淘金热和横加铁路修建,大量华工聚居此地。但是,华人勤劳顺服的工作态度和低工资要求,令雇主心动,也招致西人社群的警惕和排斥。可以说,BC省是劳动力市场最早遭遇华工冲击的省份之一,因此大量西人对华人早有不满,推动省政府出台多项法例,禁止华人从事包括水管工、建筑等行业在内的工作。

对于政府来说,无论是大量使用华工,还是排挤华人,都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紧密相关。修建横加铁路期间,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大,联邦政府力保华工。而当铁路建成,对劳动力的需求骤减,政府为了保证西人劳工的利益,立刻出台法案,控制并削减华工数量。当发现不断抬高进入加国的人头税门槛也不能有效阻止华人移民时,联邦政府更是直接通过修订移民法来砍断华人进入加国的渠道,即使是拥有英国国籍的华裔也不能幸免,因为这是一场白人针对少数族裔的压迫。早在1884年2月,BC省议会就曾在讨论“中国问题”时指出,华人移民影响了白人人口,而只有依靠白人,才能“建设我们的国家,并令它适合盎格鲁-撒克逊种族”。

当年的西人社群和政府对华人的仇视,除了因就业机会受到影响之外,还来源于对华人数量膨胀并最终控制加拿大政治的担忧。因此,除了限制华人的从业选择、削减华人移民数量之外,BC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来限制华人在省级和市级议会的选举和被选举权,其中包括1872年出台的“选民资格和注册法”和1876年出台的“市级修正案”等等。此后,1903年出台的省级选举法案(Provincial Elections Act)和1908年出台的市级选举法案(Municipal Elections Act)等一系列法例继续禁止华人选举权。直到1948年,BC省选举法才将“中国人”从禁止投票的名单中撤下,但是对参与投票设立了语言限制,而市级选举法例仍旧对华人设限。历史上这一条条数不清的法令限制,体现了政府对华人拥有选举权的担忧,和对西人社群主控权的维护。历史上被剥夺或限制了选举被选举权的不仅是包括华裔和日裔在内的亚裔移民,还有同样饱受歧视的原住民群体。西人政府之所以担心少数族裔获得政治话语权,正因为这片土地是从原住民手中掠夺而来,不仅无法占据道德至高点,还要时刻担心其他族裔以同样的方式将其侵占。当时BC省的华人人数不容轻视,一旦获得投票权,很有可能对西人政府的统治权和主导权造成巨大的动摇。

历史常常往复再现,因此了解历史正是为了不让悲剧再现。当下华人社群需要做的,不仅是被动接受道歉和追讨赔偿,更应仔细考虑,华人是否已在在加国获得公平的待遇?是否了解华人从过去到现在在加国社会的作用和定位?如何团结一致,由被动接受或抗议政府不利于华人的政策,转变为积极推动政府制定政策?华人社群想要真正改变自己在加国的地位和形象,不能仰赖于政府的道歉,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

【部分资料及照片来源:UBC Chinese Canadian Stories,Vancouver Public Library,EmbraceBC,TC2 History Docs。】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