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生——与摄影家胡杨先生对话
2013-10-16 13:04:50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访谈记者:蓝天

记者:胡杨先生:您好!首先祝贺由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和胡杨工作室联合主办的《爱情》摄影展圆满成功!
胡杨:谢谢!我要感谢加拿大保护中国文物基金会主席章素珍女士、AGI studio John Lin先生、张尊兴先生、王程先生!还要感谢所有曾经支持、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记者:您刚移民到加拿大不久,就得到了政府的艺术创作基金。据我所知,政府的艺术创作基金很难申请得到的,许多移民加拿大多年的艺术家都没有申请得到过政府的艺术创作基金。
胡杨:有许多人和我说过这事,我比较幸运。

记者:加拿大的评审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
胡杨:是的。加拿大三级政府都设有艺术基金部门,每年政府会拔款给艺术基金部门用于资助优秀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各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艺术评审小组,评审委员根据当年申请人的知名度、艺术成就、以及申请的项目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名额的多少择优入取,颁发给艺术创作基金。

记者:因为您是国际知名的华人摄影家,经常被应邀参加世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您的“上海影像三部曲”一一《上海人家》、《上海弄堂》和《上海青年》摄影集在国际上影响大;您有386幅作品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爱情》专题又是采访拍摄居住在加拿大的世界各族裔人。所以,颁发给您艺术创作基金。
胡杨:您很清楚我的艺术简历。(笑)

记者:评审小组的评委们,肩负着政府的重托,同时要为纳税人负责。必须把艺术创作基金颁发给优秀的艺术家,才能为加拿大社会创作出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胡杨:是的。

记者:艺术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和在画廊销售,对艺术家而言有什么区别?
胡杨:美术馆和博物馆是艺术界的权威学术机构,艺术家的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意味着这位艺术家的作品被艺术权威机构所认可,这对艺术家而言是种荣誉。画廊是商业机构,在画廊里销售的作品绝大多数是进不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当然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过作品的艺术家作品,也会在画廊里销售。

记者:听说您是和世界50强之一的画廊签约的摄影家?
胡杨:是的。国际上有500强企业,国际上也有50强画廊。这50强画廊的平台高,所以他们审核艺术家的标准和签约要求也高。

记者:我拜读过您的“上海影像三部曲”一一《上海人家》、《上海弄堂》、《上海青年》摄影集,欣赏过您《爱情》专题作品,发现您的摄影作品与众不同。您不是去表现景物的美,而是通过摄影来表达您的思想。
胡杨:您的眼光很敏锐。这是当代摄影的文化特征,摄影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他对当今社会的思想。

记者:摄影表现景物的美,属于创作的初级阶层。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而言,无可厚非。但作为摄影家而言,抱这种理念去创作确实落伍了。
胡杨:照相机拍摄“看见的”,容易。拍摄“看不见的”、想到、悟到的难。

记者:摄影家与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创作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胡杨:希望有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关注国际上当代摄影的发展趋势,能与时俱进。

记者:从您的摄影系列作品中,我感觉您怀有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情节。
胡杨:我比较喜欢观察人和社会,独立思考。我崇尚“摄影为社会”的艺术创作理念。

记者:摄影对您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胡杨:摄影虽然不可能改变社会,但可以影响社会。如果摄影家的创作能够融汇和参予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就可以起到推动社会良性的向前发展的作用。

记者:您平均每天摄影工作多长时间?
胡杨:我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灵感来了,半夜三更也要起来工作,是24小时全天候的。我每天的工作时间,是由我自己决定的。摄影是我的事业,因此我是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的概念,对我而言是很宽泛的。比如:看电影、电视,看书、聊天,旅游、参观,在常人看来这些都是休闲娱乐。但是,对我而言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观察、感悟,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每当筹备展览和出版摄影集时,我会比较忙。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不忙的时候,一天工作3、4个小时。如果感觉这个阶段太累了,随时可以去度假放松身心。

记者:有这么自由自在吗?
胡杨:其实我的心蛮累的,因为需要不断的学习、观察、感悟。

记者:有评论说你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很注重精神生活。
胡杨:我的内心有使命感,再苦、再累、贴钱,我也心甘情愿。

记者:许多人想把自己的爱好作为职业,但很难实现这一愿望。
胡杨:有朋友和我探讨过:世上什么职业最好?我回答说:如果世上真有最好的职业,那就是你的兴趣爱好。

记者:所以,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艺术家生涯。
胡杨:对我而言,赚钱和干摄影事业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能推动社会良性的向前发展。

记者:因此,您对摄影的选题很注重?
胡杨:我会在摄影选题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调研、比较。选题必须要符合以下两点:
1、有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有历史影像文献和艺术价值;
2、我本人感兴趣,并且有能力胜任拿下。

记者:您与众不同,许多摄影家拍摄市场上好卖的照片。
胡杨:恨不得照相机里拍出来的就是“加币”。我的体会是:艺术家越想市场,反而越赚不了大钱。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精力专注。

记者:整天想着卖照片人,就需要迎合市场。因此,照片的艺术价值就不可能上得去。
胡杨:人各有志。

记者:您怎么定位自己的摄影?
胡杨:从社会影像学而言,作品能成为解读当今社会的影像文本,若干年后能成为历史影像文献。

记者:名如其人,作品如其人。胡杨的生命力顽强:一千年不倒,三千年不死。
胡杨:艺术家的精神、气质,自然会在创作的作品中呈现。

记者:您如何看待艺术家创作自由的问题?
胡杨:创作无自由,艺术无生命。

记者:您的生活状态如何?
胡杨:闲云野鹤、自由自在。

记者:很多人向往这种生活状态,您是怎么达到的?
胡杨:仅仅靠努力是不够的,要有好的Idea。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要领会“舍得”二字的含义。每当我人生上升到一个平台后,我就会有危机感,思考下一步如何再发展。于是,我就会将自己重新“归零”。然后,再迈向我人生新的目标。我不会躺在一个高台上“过日子”,Copy自我就意味着虚度年华。

记者:不断的否定自我,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能力的。
胡杨:我的性格和思维,决定了我的人生。

记者:在您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一定有许多经历吧?
胡杨:我到北京打拼时,有一段时间因为所剩的钱不多了,就五元钱一份的盒饭吃一天。我从小是吃食堂长大的,每顿饭都是三葇一汤,从来没在饮食上节约过。但是为了摄影事业,我认了。在剧组拍摄电影、电视剧的那些年里,一天干15、6个小时工作是经常的,每周工作七天,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休息的。

记者:凡是事业有成者,几乎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奋斗。
胡杨: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吃苦耐劳是正常的,艰难困苦能磨练年青人的意志。

记者:我注意到:您的作品是运用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结合传统的纪实摄影语言。
胡杨:是的,现代的摄影语言和传统的摄影语言都可以创作出当代摄影作品。现代的摄影语言和传统的摄影语言之间,只有新旧之分,没有高低之分。至于创作时采用什么摄影语言,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记者:我知道您的摄影作品被邀请参加过国际上许多当代艺术展览。
胡杨:是的,国际上许多美术馆也是以当代摄影来收藏我的作品。比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在国际上是以当代艺术著称的,他们就收藏了我《上海人家》作品。

记者:您的《上海人家》摄影集在国际上销售了20多万册,摄影作品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达386幅之多。为什么您的摄影作品会如此受欢迎,得到普遍的好评?
胡杨:可能有两个原因:
1、是因为世界关注上海;
2、是因为我用简单、朴素的摄影语言,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上海。

记者:在当今数码时代,连手机都有了摄影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摄影技术、技巧都自动化了。您认为摄影还难吗?
胡杨:拍照不难,摄影创作难。难就难在摄影者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以及运用摄影表达思想的能力。科技可以使摄影技术自动化,但不能代替人思想。现在每天世界上产生几亿张照片,有多少照片是能当作艺术品进入美术馆的?又有多少照片是能当作影像文献进入博物馆的?

记者:您能与读者朋友们分享您成功的经验吗?
胡杨:谈不上成功。我一直告诫自己:艺术创作要“务实亲民”。你不关注社会和百姓,社会和百姓凭什么要关注你呢?你又不是大熊猫。

记者:说得好!艺术家往往比较自我,只关注自己内心的“小我”。因此,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
胡杨:所以,造成了生存和发展的困难。

记者:在加拿大从事摄影事业困难吗?
胡杨:和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相比较,加拿大缺少艺术氛围和艺术市场。因此,许多加拿大的艺术人才都跑到美国去发展了。

记者:您采访拍摄了许多居住在加拿大的世界各族裔人的爱情,您认为各族裔人的爱情有什么不同吗?
胡杨:爱情,丰富多彩,给人的感受有:幸福、快乐、煎熬、痛苦,等等。一言难尽,还是请朋友们亲临展览现场去参观吧!

记者:很高兴今天有机会与您对话,获益非浅。
胡杨:您客气了,谢谢您!

2013年10月8日于多伦多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