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菲沙大学华裔学生集体作弊 永留不良诚信纪录
2012-12-19 12:13:32
来源:明报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加拿大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SFU)十余名选修同一课程的华裔学生近日被判集体作弊,源自老师在两场考试间突然修改考题,以此来「识别」后一场中「题变答案未变」的考生是否已事先知道了考卷内容。经西大大学学生纪律委员会(UBSD)一个多月审核,判定作弊判罚成立。学生喊冤,其中一人当即退出该门课程,半个学期白念的同时,学术诚信档案上亦被留下永久纪录。

发生华生集体作弊的西门菲沙大学校园。

老师发给张静及同学们的邮件写明,即使学生弃课,学术诚信报告仍会留在档案中。(受访者提供)

新闻回顾:

一、西大华生集体作弊0分

作弊学生永留不良诚信纪录逾10名华生遭处分

一批大学生正进行考试。

作弊学生永留不良诚信纪录
逾10名华生遭处分有人称殃及池鱼
在西大主修经济学的大二女生张静(化名)向本报表示,她在今年9月报读西大语言培训中心(LTI)的德语初级课程,以此获得选修学分。经一个半月学习,在今年10月参加期中考,却首次遭遇作弊判罚。

「我是被殃及。」张静说﹕「因为考试分两场,考题相同,相隔一日进行,但老师在首场考试中发现有人握有试题答案,那人随即承认向上一届学生买题,于是老师临时修改了后一场听力部分的内容——就是我参与的那场。」

张静回忆,她当时全不知题中「陷阱」,遇到不会的题目,就采用「猜答案」战术结束了考试,却在数日后与十几名同学一同接到零分成绩表和作弊判罚。「老师约谈了我们,口气很不好,几乎是用威胁口吻」,张静气愤地复述老师的话,说:「如果你们上诉不成功,就别想在SFU读书」。

至于判罚原因,张静大呼冤枉。老师改了第二场考试听力部分的内容,但后面的考题仍一样,而老师的依据是这样:例如,其中一道考题要求回答「A的家乡在哪里?」,第一场正确答案是「柏林」。但根据老师修改后的听力资料,同一条考题、第二场的答案应为「汉堡」,于是写「柏林」的张静等同学就被「现形」;除外还有数题都被用作揪弊标准,十余人纷纷「落马」。

张静作出解释,「那道听力题我听不懂,学习时间短词汇有限,脑海中城市名就那么几个」。

「而且被判作弊的全是中国学生。」张静怀疑是否被特别针对。她亦自嘲心理很难平衡,「上一场虽揪出买题作弊者,但除他一人之外,那一场考生的成绩均有效,我们却被搞得翻天覆地,真倒霉」。

在向学生纪律委员会上诉前,张静已注销该门课程,她说,老师在约谈后发邮件告诉大家有3周时间上诉,同时告诫,即使退出课程,她撰写的学术诚信报告仍会留在档案中。近日委员会判定张静等人属于集体作弊。

另一方面,校方在回覆本报查询时表示并未听闻事件发生,由于隐私问题,无法针对个别案件作出评论;而该名德语老师始终未回应。

二、严重可开除学籍 永无再录取机会

一名中国学生正进行听力考试。

根据西大政策公报栏(policy gazette)显示,「学术诚信」(academic honesty)是指在学分或非学分课程、项目、论文及研究中承诺不弄虚作假和从事欺骗行为,「这些行为违反大学社会基本的伦理原则、损害他人成果的价值」。

在考试中作弊是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之一,包括在开卷考试中未经监考老师许可,翻看教科书及辅导性质的笔记;在考场中、附近厕所等处隐藏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以及未经授权的拥有或使用考题、答题纸。

如课程老师发现学生涉及作弊行为,可与所属学院学术诚信顾问(Academic Integrity Advisor)或主任(Chair of the Department)讨论,采取「警告、要求学生重做、或判成绩不及格」等处罚。

主任在确认事件后,可在学生成绩栏标注「不及格(学术不诚实)」的字样,同时告知学生该份报告将被学校保留。如情节严重,处罚还会上至停学或开除学籍、并永无再获录取的机会。

不服判决的学生可在收到处罚的3周内,以书面形式向大学学生纪律委员会(UBSD)申请上诉。同时,学生会被建议谘询申诉专员(Ombudsman),申诉专员为设在学校中的有保密义务的独立机构,负责指导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及告知大学规章、政策和程序。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