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美国 中国学生新时尚
2012-05-19 13:30:51
来源:世界日报作者:记者韩杰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游学美国 陆生新时尚,近年来美国短期游学的中国学生日益增加。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英语夏令营,每年都有大批的中国孩子来美国学习美式英语。除此之外,运动、才艺等短期游学也大为流行。

 中国小冰球运动员来到美国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学习。图为赵炳焱(右一)在比赛后与队友合影。(纽约长岛人队/提供)
 

纽约长岛人冰球队(NYI)从2004年就推出培养中国青少年冰球队计画。从2005年到现在,长岛人冰球队俱乐部已经七次邀请中国青少年冰球队来美参加活动,共计邀请人数达407名。新闻主管奥巴克(Kimber Auerbach)表示,纽约长岛人冰球队支付这些小运动员的所有费用。来到美国后,中国小运动员通过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小运动员比赛,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纽约的美中新闻基金会秘书长方旭说,该基金会自五年前组织「中国小记者访美团」。「来访的小记者们分别来自上海、成都、贵州、新疆和甘肃等地」。小记者的条件是初、高中学生,但实际来美的小记者最小的只有10岁,最大的是在校大学生,20岁左右。她说,来美经历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大。在两周的活动中,小记者们要参观华盛顿新闻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记录了牺牲的美国战地记者。

 

短短十几天的比赛和访问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呢?长岛人队纽约长岛人队哈尔滨代表处负责人表示,大部分来美国参加灯塔杯比赛并且参加过国家青年队集训和地方专业队的队员,由于技术获得提高,现在都在塞尔维亚参加今年男子世界冰球锦标赛。美国国家冰球联盟网站(nhl.com)也报导,朝夕相处后,美国孩子也与中国小运动员建立了友谊。20101月造访美国的「小记者」、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学生崔晏宁已经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前录取,她希望将来「来美留学」。
增长见识
孩子变化大
 

 

今年
15岁的赵炳焱接受访问时说,他在哈尔滨市第107中学读初中四年级。「喜欢喜欢冰球,六岁时开始打球」。200512月,他随团来美参加少年冰球比赛,并希望以后从事与冰球有关的工作。
 

 

他说,他对美国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与空气清新」。在比赛空档,他们参观洛克菲勒广场的北美冰球职业联盟总部,观看北美冰球职业联赛,感受到冰球王国的浓烈氛围,也增长见识。他尚未没有进入省队或国家队。「我的队友非常羡慕我,因为我曾经到美国打过球,他们也希望能有机会到美国访问」。目前,他边上学边打球,但只在周末打球,因为不能耽误学习。
 
 

 

他说,长岛人冰球俱乐部总经理迈克曾到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进行过考察,看到冰球队员小小年纪就不上课打球,提出意见:「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青少年球员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先进的冰球理念,更好地和教练沟通」。「这番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敦促我在打好冰球的同时,一定不放松学习」。
 
 

 

谈到赵炳焱的变化,他的母亲说,赵炳焱是「王嘉廉冰球希望学校」的学生,受长岛人冰球俱乐部的邀请免费到美国学习。「家里只是准备了礼物,带了一些零用钱。其他人都觉得我的孩子很幸运」。

 

 
 

 

培养人才王嘉廉捐款

 

长岛人冰球队的奥巴克说,美国每年都举办「灯塔国际赛」(Lighthouse International Tournament),邀请世界各地的11岁至12岁的小冰球运动员参加比赛。中国的小运动员也是按照这个标准选拔,来美参加比赛。

 

目前,每年都有中国的小运动员应邀来美参加灯塔国际赛。「纽约长岛人队支付这些运动员来美的所有费用」。他透露,长岛人队在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立办公室,其工作之一就是选拔、培养中国冰球小运动员,帮助中国培养未来的冰球人才。 

 

纽约长岛人俱乐部老板是原联合电脑(CA)董事长王嘉廉。2006年,王嘉廉与中国冰球协会、国家体育总局签署「王嘉廉中国冰球希望工程」备忘录,每年捐赠四五百万人民币用于中国的冰球工程。这些工程包括「王嘉廉中国冰球希望工程」协议,计画五年内建立一个「王嘉廉中国冰球培训中心」、三个「王嘉廉中国女冰青少年基地」、30个「王嘉廉希望小学」等。纽约长岛人俱乐部每年组织相关年龄和级别的联赛,并为中国少年冰球队提供器材和费用。
来美打球
中国娃圆梦
 

 

对许多中国青少年来说,在美国专业球场上打球只是一个梦想。不过,对于王嘉廉资助的「中国希望之星」冰球队来说,他们都完成这个梦想。不少小运动员都说来美比赛「好像在做梦一样」。
 
 

 

第四届灯塔国际青少年冰球锦标赛于
20111月在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馆(Nassau Coliseum)举行。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和佳木斯三地组成的「中国希望之星」参加比赛,但是没有进入前两名。
 

 

参赛的小冰球队员几乎都是第一次到美国比赛。冰球队员廖银鑫在阵中担任队长,主攻中锋。他是队中的得分主将,也为中国队打下参加赛事的第一分。他说,「比起中国,美国场地的冰质地感觉比较软」。
 
 

 

担任中国青少年冰球队主教练的赵伟东表示,比起进入前两名的芬兰队和日本队,中国队的实力确实有段距离。不过,他强调,从这几届赛事看下来,「原来的差距已经一年比一年缩小」。
 
 

 

改变印象
小记者感慨
 

 

今年
18岁的崔晏宁接受世界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很喜欢写作,作品多次获奖和发表,还爱看书。2010年,她在美国总共访问11天。行前曾经接受过培训,「主要是小记者的准备采访提纲、小礼物及注意事项」。
 

 

在美国,小记者们访问纽约、波士顿、华盛顿、新泽西、费城、洛杉矶,还采访议员、中国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陈香梅女士、马大任教授、耶鲁大学学生等等。她说,在美国主要是开阔眼界、增加胆识、认识朋友,同时也学习了一些采访知识。
 
 

 

美国之行也改变过去对美国的印象。去耶鲁大学参观时,正值寒假,但是图书馆仍旧座无虚席,且鸦雀无声。「美国学生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课业轻松,事实上,至少大学生们都非常刻苦自觉」。她说,美国人比较自由、大度,脸上总是挂著笑容,购物的时候店员的服务态度也不错,的确是顾客至上。
 
 

 

她也感受到中美之间的差异。她说,在大都会博物馆参观时,他们因为匆匆赶去集合没有收拾三明治的包装纸,使「服务生很生气,叫住我们,让我们觉得很尴尬」。事后,他们才知道中美习惯不同,因为在中国吃完速食后不需要收拾,由服务生代劳。「从此以后,我们就知道在美国吃完速食是要自己收拾盘子的」。
 
 

 

她计划大学毕业后来美国读研究生,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行深造,将来从事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我也可能攻读同步传译,因为我很喜欢英语,可能读上海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或者去巴黎三大继续攻读语言」。她打算,毕业后回国就业,主要是父母不愿意离开上海,但也不排除做一个驻美记者或去联合国做翻译工作。
 
 

 

开拓眼界
家人多支持
 

 

崔晏宁说,她的很多同学也都来过美国短期交流,或者是在美国高中参加一学年的公费交流课程,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选择来美国读大学,其他同学也都表示要来美国看看。「美国对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崔晏宁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是一家单位的设计师,并从事设计管理工作。「我没有去过美国。」他说,女儿去美国访问的费用是三万多人民币。「家庭还是能负担得起。」他支持女儿来美国考察,主要还是想让孩子能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高中分科时,女儿选择文科,并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在这次高校招生面试中,女儿顺利地被预先录取」。
 
 

 

美国经验
促思考人生
 

 

许多小记者回国后,写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马浩然是成都市一名高中生。
20112月,他随著「中国小记者团」来美国考察。回到家乡两周后,他给美国组织者方旭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采访是这次来美国的任务」。「南南新闻中心、纽约州众议员孟昭文、摩根史丹利的高管、卡多索高中的校长和学生、尊敬的陈香梅女士等,带给我对人生的思考:我到底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他说,它没有选项,有的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寻求心灵真谛的回答。「而现在,我做到了。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没有太复杂的人际关系,静静享受身边的事物」。他说:「背单词(英语)也成了一种习惯,几乎天天晚上都熬到
12点多」。每当想松懈的时候,眼前便闪现出美国─我梦想的地方,时时刻刻在提醒我。
 

 

上海小记者严一心在文章中记述他在美国的经历。「从下飞机开始,便不断得到热忱的帮助和关心,不论是什么肤色不论是什么年纪」。走在前面的人会帮你扶著门,即使你还有不少的距离才走到;马路上司机远远地看见你在过马路,就停下来让你;我们拿出百元大钞买两元的冰淇淋,老板因无法找零而免费赠食,等等。
 
 

 

叶子□以小摄影记者身分参加两个星期的访美活动。他在「访美随感」文章中记录「一件让我感触很深的小事」。在波士顿机场等候去洛杉矶的航班时,他去一家书店逛逛。「老板看到我,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中国」。书店老板问他读什么书,他回答「不是很喜欢读书」。老板又问:「不看书在家里赶干什么」,他回答「玩电脑」。因为没有听懂老板的一句话,他说自己「英语很糟」。老板从椅子上站起来,说道:「不,我告诉你,你是最棒的!」顷刻间,他被这么不相识的老板打动了。「因为他的话,心理暖暖的」。
 
 

 

崔晏宁回国后写出「我用英语采访美国国会议员」一文。她在文章中说,
26日下午,小记者采访联邦国会众议员马罗尼女士(Carolyn Maloney)。她非常友好和善,脸上总是挂著亲切的笑容,并「不像我想像中的国会议员那样严肃」。原本以为是一个严肃的采访,但实际上气氛轻松融洽。「我内心小小的紧张感也一扫而空」。
 

 

她在文章中说,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小记者用中文做了提问,她做了翻译。这是没有提前准备的一次「冲动行为」,但却让她增强信心,开口交流的胆子更大了。马罗尼女士鼓励他们将来成为「领军人物」。「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次获益匪浅的锻炼,更是对我的激励和鼓舞」。
 
 

 

教育为先
印象特别深
 

 

一名上海小记者访美后回国,写了一篇「国之强盛,教育为先」的文章。这篇文章从高等教育、家庭教育、慈善教育、公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几个方面记述美国的教育。他们参观哈佛、耶鲁和麻州理工三所美国著名的高校。「美国高校没有围墙,师生、市民、游客可以随便出入,也让我们感到新奇」。
 
 

 

「慈善教育」一节记述采访纽约一家收养机构的经过。该机构主要帮助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孤儿,收养机构还请来一个收养中国女婴的家庭来和小记者见面。「一名叫珍妮的女生引起我的注意」。她的美国养父母不间断送她学习中文,不让她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后裔。养父母还发掘出她的音乐才能,培养她学习钢琴、吉他等乐器,还支持她在学校组建乐团,「珍妮是这个乐团的鼓手,超棒!」
 
 

 

在「公德教育」一节中,作者写出一个小故事。一名小记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落在宾馆。这名小记者在大巴前往机场的途中才想起丢了东西。「经与宾馆联系,让我们诧异的是摄影机和照相机居然毫发无损地坐在宾馆大堂的沙发上!」随后,宾馆立即派车将其送到机场。「美国同样有雷锋!」
 
 

 

作者还认为美国的「礼仪教育」值得学习。作者表示,
Morning(早上好)是美国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起初他不好意思,时间久了也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一句话能够让人如沐春风」。有一次,他只顾拍照,不小心撞到别人,还没等他道歉,对方却先来了一句「I’m sorry」,「弄得我挺不好意思。」一天中午,他去汉堡店买汉堡,电梯内遇到一位「蓝眼睛爷爷」。他想让老人先走,但对方却让他先走。「我被打败了,只好说谢谢。」
 

 

文章的结尾是,美国人就是这样,浅浅的问候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短短的道歉,沟通人与人的心灵;文明的礼仪让世界变得祥和与美好。「这一切让我在美国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如沐春风」。
 
 

 

高中学生
成为「大使」
 

 

美中新闻基金会的另一项工作是选拔中国中学生参加联合国国际学校(
UNIS)主办的「学生联合国大会」。这个会议每年选出一个议题,邀请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出席大会参与讨论。基金会在过去五六年都组织过这个活动。
 

 

方旭说,今年的议题是「人类开采:揭露未知真相」(
Human Exploitation: Exposing the Unseen),是通过不同角度调查腐败和虐待的背后世界,如童工、人口走私等。大会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开采的不同分析,鼓励参与者客观地表达他们在这个议题上的观点。在两天大会上,主讲嘉宾重点讲述主题的不同方面,此后是学生和主讲嘉宾对话。
 

 

学生联合国大会从1976年创立以来,每年会议都在联合国大会听举行,仅有一年例外。学生联合国大会组织委员会全部由该校的学生组成。他们不仅负责大会的组织,而且还共同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报告(working paper),即与大会主题有关的论文集。学生们选择的议题也都相当重要。它们有:追求能源:冲突的催化剂(2008年)、食物危机:全球的挑战(2009年)、生物道德:寻求平衡(2010年)和网路:连接我们的世界(2011年)。  

一开始,中国学生代表都是来看其他国家的学生比赛。后来,中国学生开始积极参与,获得成效。今年的会议选出四篇论文,其中一篇是上海学生韩怡蕾的撰写的。同时,在挑选优秀辩论选手时,一名成都学生成功入选。 

她说,过去中国学生很少参加这类活动,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很少,因此总认为自己是老大,「挺牛气的」。但是,他们参加过多次学生联合国会议后,感觉到与外国学生差距很大。她说,现在,上海和成都方面对这个活动很重视,事先请专家进行辅导。 
 
 学美式英语暑期热门
 
 最近几年许多中国孩子以夏令营的方式来到美国,学习美式英语。一位中国游客在2010年夏天来美国旅游,回国后就在新浪网上发表博客,谈到其在美国的见闻,标题就是「纽约满街都是中国夏令营」。
 
 这位网名为「金色刺梨」的作者说,这个暑期,不知有多少中国中小学生参加体验美式英语的夏令营。「暑期在美国走过很多地方,总是和一群群来自中国的中小学生不期而遇」。在纽约港,排队等待上游轮观光的游客中,有一大半是黑头发的中国人,其中大部分又是这些来自国内的中小学夏令营。「因此,在纽约街头,居然出现中国人比美国人还多的景象!」  

旅行社的华裔导游暑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说,看来还是中国经济发展得好,孩子们父母有了钱,才舍得花钱来参加这种夏令营。
 
 方旭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她从不向这些小记者灌输什么,主要是带著孩子们多走多看。「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来美国一趟都是他们一生难得的经历」。
 
 这一代的小记者与前辈记者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互联网的一代」。她说,参观过华盛顿的美国新闻博物馆后,她就安排小记者拜访陈香梅女士。陈香梅是中国第一位战地女记者。「在去华盛顿的路上,我问他们是否知道陈纳德,他们马上用随身携带的iPhoneiPad进行查看,说出陈纳德组织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她说,有的小记者虽然年龄小,但是能力不差。例如,新疆来的小记者大都是
10岁至13岁。「我一开始担心,这些孩子年龄太小,在美国无法完成采访任务」。后来,有的小记者在美国采写的稿件在当地报纸上发表。

 她说,赵炳焱过去寡言少语,到美国后,没有父母和教练依赖,接待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热情好客,使他很快打破语言的障碍,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她说,孩子回国后向她描述在美国的情况。他们与两队美国职业球员同场亮相,手拿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体育馆内大萤幕上介绍他们的情况和在加拿大国际少年冰球锦标赛上的表现,中国国歌和美国国歌相继奏响。「孩子向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脸上发著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自豪」。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