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米哈伊尔三代的友谊
2012-03-19 13:59:21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星星生活特稿/作者:叶元凯)我和老伴去年11月的俄罗斯之游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延续了我们和一位俄罗斯老友的三代友谊。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我1955年华东师大毕业,响应号召,自愿支援西北,分派到陕北米脂中学教俄语。米中是当时陕北的“最高学府”,有悠久的革命历史,边区时期,不少知名的文化人都在米中任教。

米中位于城边的盘龙山下,校内有一座明朝修建的道观。据说,李自成起义后曾派侄儿李过将其扩建为行宫,所以屋舍俨然,风景优美,是陕北著名景点,留下很多文人墨客的诗篇。

米中的学生出身好,很淳朴,学习劲头大。我也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1957年11月,恰逢十月革命40周年,中苏友好处在高潮时期,我就把学生学俄语的情景写成文章发表在北京出版的俄文的“中苏友好报”上。半个月后,从苏联各地寄来成捆的信件,邮局的人不懂俄文,到学校来问我。我一看,竟然全是写给我的。先后近两周,天天都是一捆。

这些信件表达美好的情谊,寄来图片、书籍、共青团徽等。我把信件分给学生,让他们用俄文和苏联朋友通信。学生们情绪很高,我还在校内举办相关的展览,展出苏方寄来的信件和礼物,轰动一时,领导和老师也来参观。信太多,我们无法一一回复。我就把信件寄给我的大学同学– 当时他们已分散到全国各地教学,让他们也发动学生和苏方通信。

学生们的通信延续了很长时间,对俄语学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59年毕业生两个班有9人考上外语学院。有的通信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有的还谈起恋爱,由于形势转变,结果当然不会美妙,面临要爱情还是要党籍的选择,人生留下一段辛酸的回忆。这些情景在2009年出版的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主编的《情系俄罗斯》一书中当事人–我50年代的老学生们有生动的回忆。

我当时也选择了几位友人通信,其中一位就是米哈伊尔,当时他是科斯特罗马市一所技工学校的校长,比我大几岁,他夫人是一位工程师。他二战时参加红海军,复员后上大学,是历史专业,写了不少有关该市的历史研究著作。(图1)

(图1:1957年米哈伊尔开始和我通信,当时他的孩子萨沙生下不久)

他开始给我写信前17天,儿子萨沙出生了。全家洋溢着幸福感。他又帮助米中的数学教研组和科斯特罗马师范学院的数学系建立联系。后者给米中寄来很多该校自制的立体几何教具。米中数学老师很高兴,他们说,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就形象化了。这件事作为中苏友好的范例,当时的陕西日报刊登了报道。

1958年初,我结婚时,米哈伊尔夫妇给我们寄来了礼物,有给我妻子的头巾,还有俄罗斯的漆盒–是俄罗斯的工艺品,盒面的图画是红场上一对古代俄罗斯民族英雄的像,盒里装着糖果。

1959年,教育厅把我调到咸阳,和妻子在同一学校教俄语。我们继续组织学生和苏联学生通信。我写文章、搞文学翻译,发表在报刊上,兴致勃勃。(图2)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