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札记:印象与思考
2012-03-02 13:10:28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

封面人物:中国慈善家卢德之(左)在夏威夷会晤东西方中心主席陈烈进。

封面导语:助人为乐虽是中华民族的自古美德,但在道德日益沦丧的当今社会,龙的传人无不忧虑:中国慈善将走向何方?其实,中国慈善的灯塔并没有熄灭,一代真正的慈善大家正顺应时代的呼唤在默默崛起!毋需多加表彰他们实在而低调的事迹,只需细读他们的随笔和诗札,就能窥见他们的心境,感受他们的善心和智慧。

《星星生活周刊》编者按:古圣今贤无不崇尚和力求日行一善,但在海内外,我们常常听到一种声音,华人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喜欢捐钱捐物;尤其是在中国大陆,慈善界的非清流更有逾越大主流的趋势,甚至一桩桩的惊天丑闻接连爆出,震撼人心,污染世界,直至逼迫富人和大众困惑两难甚或不敢行善。看来,中国慈善之路也到了行将决择的关键时刻。

诚然,从古自今,喜善好施、助人为乐不只是今天美国人为主的西洋社会的优良“习惯”,更是中华民族本有的传统“美德”。但是近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证明,中国慈善(可以说是全体华人的慈善事业)远远逊色于西方任何一个主流国家。其中的根源或可探究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互合,领军人物的引导和社会大众的参与是否脱节,管理和制度是否建立和行之有效,尤其是民间主导和政府监管是否明确,等等方面。

今天,我们挑灯喜读中国慈善家卢德之先生的大作《访美札记:印象与思考》及其诗篇《访美诗札》,受益良多。其中,有纯真的记录,有心迹的表达,有学术的探索,更展示了一种境界,一种修持,和愈加崇高的追求。它们不仅可以疏理我们模糊的视眼,而且在慈善界、学术界、宗教界、商界及政界刮起一股股难得的清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中国,慈善事业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慈善,应当是来自民间的国家战略,它永远是信仰和道德的根基。

卢先生去年秋天访美时正值正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他留下这样感人的诗作:“酒醉檀香山,泪洒太平洋。重寻百年迹,再开济世方。”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笔端。而其极具双关语义的诗题《游大风口》这样写道:“狂风落谷口,巨浪拍断岩。松涛唤近海,白云挂远天。”历史潮流滚滚过,内心却是那样的宁静。

回归慈善,卡内基曾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司马迁《史记》所述的“乐善而好施”更早被奉为圭臬。古人今人,洋人华人,富人穷人,种种人都在乐善好施,我等也应当仁不让啊!感召的力量犹在,参与的热情不减。从我做起,无论巨细,哪怕微笑也是布施,从我做起,学会感恩,有爱心必将带来壮举!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