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美债几十年 到底赚了没?
2011-08-30 05:36:42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享到微信
1、电脑浏览:打开微信,点击【发现】(Discover),【扫一扫】(Scan QR Code)下面的二维码,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2、手机浏览器:保存二维码图到本地,再打开微信的扫一扫,点击右上角【相册】,导入已保存的二维码即可。3、手机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即可识别

【超级生活网 sUperLIFE.ca专讯】40年前,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曾经傲慢地告诉他的欧洲同行,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彼时,中美两国还没有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的决策者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康纳利狂言”背后的意思。

40年后,“中美国”这个词被用来广泛形容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合作关系,更有人形象地将其解释为“美国消费,中国埋单”。作为美国最大的债主,中国开始真正体会到购买美国国债的风险和苦涩。

买了40年,民众依然不清楚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8号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所在地。有关外汇管理法律法规的起草,国际收支、对外债权债务的统计和监测,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其他外汇资产的经营管理全都在此进行。2011年8月5日,因美债规模不断膨胀,标准普尔公司调低美国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之后,市场上关于“中国投资者持有的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变成废纸”的说法不断出现,恐慌情绪蔓延。

作为中国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管理者,国家外汇管理局再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此前外汇管理由人民银行负责),是副部级国家局,内设8个职能司。其中,储备管理司(事业单位名称为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下设10个处,投资一处主要负责美元政府债券、美元机构债券、美元公司债券的投资。这些投资的具体信息都是保密的。

为什么不能对社会公众披露?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官方回答是:“由于规模大,市场影响力较强,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投机者对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经营的动向一直密切关注,希望借此发现和捕捉获利机会。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在博弈,每一方都希望尽量多地获知对手的信息,尽量少地暴露自己。”

国家安全的限制、百姓金融知识的匮乏、媒体报道的“不贴近”,导致很多中国人至今不明白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买美国国债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为此,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金融专家、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和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陈保森,试图通过他们的解释,让读者明白个中原因并了解相关金融知识。

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

环球人物杂志:据报道,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计1.165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分几种,中国购买的是哪种?

谭雅玲:按期限划分,有短期(3个月到1年)、中期(2至10年)、长期(10至30年)三种,一般来说期限越长,利率越高。中国买的是哪种类型的国债,每种买了多少,目前并未有明确的分布或指标,或许是安全利益的需要。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也只是总额,没有每种类型的比例。

环球人物杂志:投资可以有多种选择,为何要买美国国债?

谭雅玲:这是一种市场必然的选择,或者说是无奈的选择。外汇储备在投资时必须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其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而且相比较美国国债的流动性也是比较好的,其背后是美国国家资信的保障。美国国债流通较好,有较高的收益率,美国国债的背后是美元的地位和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支撑,为什么不选择它呢?

环球人物杂志:有观点认为,投资美国国债不如投资美国企业,您怎么看?

谭雅玲:相对于国债之外的股票投资流动性太高,安全性很灵活甚至变化多端,它是一个市场的短期指标,国家长期投资的比例会很小,外汇管理局不可能大规模的投资。而且投资企业必然要涉及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很综合的效率和制度。我们的外汇储备可以投资美国企业,但我们管理得了美国企业吗?我们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对美国国情的了解能力,能轻易驾驭美国企业吗?

环球人物杂志:我们总是说“黄金是最佳避险工具”,为什么外汇储备不用来多购置一些黄金呢?

谭雅玲:中国因素是国际市场的敏感因素,大量购置黄金,必然会导致金价进一步升高,届时,国际市场就会把“推高金价”的罪责加到中国头上。近期黄金价格高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很多国家央行在购进黄金。黄金是外汇储备多元化重要一个层面,但必须看时机和条件,并且要有策略和自己的掌控力。

环球人物杂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之后,美国债券的安全性大减,中国会不会减持美国国债?

陈保森:首先,减持和增持都是正常的市场投资行为;其次,尽管主权信用被降级,但从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来说,美国国债仍然是各国外汇储备投资最理想的选择之一。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要想实现保值增值,必须进行投资。我想各国之所以还增持美国国债,是看好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即使美元贬值,美国也不会像一些欧洲小国一样一泻千里。

 买美国国债亏了没?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网上有种说法,认为随着美元贬值,中国手里的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将会沦为废纸,对此您怎么看?

谭雅玲:美国经济不还是世界第一吗?美元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我觉得大家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独特的金融危机并没有使美国受伤太重,美元的货币制度主导格局没有改变。所以短期的美元价格下跌并不代表美元的价值失效。

环球人物杂志:截至今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97491万亿美元,很多人认为美国国债占了整个外汇储备的1/3还多,这一比重是否太大了?

谭雅玲:美元在全球整个外汇储备当中占比是60%,在外汇市场上占80%,金融衍生品市场占90%。全世界都是用美元在定价和计价的。所以,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美元现在的势力和实力。我认为这种不考察全球金融市场就进行的简单比较不仅不是爱国,反而是在一定意义上不利于国家发展和投资选择。想象力太丰富,脱离现实,将不利于对资产价值的把握和投资选择。

环球人物杂志:美元进一步贬值的话,中国手里的美国国债的价值会不会“缩水”?

陈保森:这不是实际上的“缩水”,顶多是账面上的“浮亏”。比如你今天花2块钱买了一斤黄瓜,明天黄瓜跌到1块钱一斤了,这时候如果你倒手卖了,那你亏1块钱,但如果没卖,还在手里,这种“亏”就是账面上的,不是实际发生的。因此,只要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没有真正卖出,就不能说它“缩水”。未来,美元升值了,这些债券还是可以带来收益的。

谭雅玲: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买了一只中国市场的股票,买完之后它跌了,如果你不卖,你有损失吗?我们拿着这么多的美元资产,看着美元在贬值,但如果没有卖就没有实在的损失,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账面损失是一种警示,并不代表实际,这种预警有时是好事,但也会加剧恐慌和不理智的判断。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不减持美国国债,转而多购买一些信用评级高的国家的债券,如英国国债、日本国债?

谭雅玲:日本国债可靠吗?日本是全世界债务扭曲最严重的国家,它的债务和GDP的比重是270%,比美国还要严重,而且日元还不是主导货币。英国在欧元区之外、欧盟之内,你甚至都不能判断英镑到底是一国货币还是一个区域性货币,这样的债券有吸引你去投资的魅力吗?市场比较之后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是相对的,也会随时调整。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购买美国国债这么多年,现在能不能知道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呢?

陈保森:买美国国债就像炒股票。即使今天整个大盘狂跌,仍不排除个别股票上涨的可能性,投资者只要能选对股,选对买和抛的时间就可以赚钱。汇率也是随时变动的,能不能把握住关键的时机,在美元总体贬值的情况下盈利,就看外汇管理局的本事了。这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学术界不知道外汇管理局减持和增持的具体时间点以及当时的汇率,不能判断到底是亏还是赚。

谭雅玲:亏了赚了的问题不可能是我把每个年份累积起来就能有答案的,因为它在不同的时间买进,不同的时间卖出,怎么去权衡?每一笔投资都是有赔有赚的,老百姓自己炒股也不可能拍着胸脯说“我的股票是只赚不赔”的吧?

万亿外汇储备怎么办?

环球人物杂志: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全球第一,且以每年3000亿元的速度增长。为什么我国会积累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

谭雅玲:一是跟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关系;二是跟我们的经济结构扭曲有关,出口占比很大;三是跟我们财富创造价值的能力有关。外汇储备多了有好有坏。坏的方面主要是造成自己的压力很大,简单的囤积加大对冲成本和管理压力,市场投机因素很多,热钱大量流入,政府的金融和货币管理能力跟不上,只能靠不断地买美元、放人民币来对冲,所以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储备越来越多。

环球人物杂志:为什么不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刺激国内市场的发展?

谭雅玲:我们的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上市都是用的外汇储备注资。这部分钱当然也可以用来投资国内建设,但是现在法制体制有缺失,专业机构并不足,技术含量并不高,还有腐败率这么高,投资国内能够保证它的回报率吗?而且这部分钱转入国内,在经济良性的时候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现在国内通胀压力本来就很大,大量的资金流入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明显不合适。

环球人物杂志:现有情况下,要转变外汇储备量大、增长快的局面,有哪些可行的措施?

陈保森:从根本上来说,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要搞那么多的出口,投资、贸易、内需三驾马车平衡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谭雅玲: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十多年,依然没有解决。我们需要从结构和体制上解决问题,尤其是需要有所突破,不能光说不练。就像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一样,我们反复地讨论“马车经济”有结果吗?“马车经济”的下面是“轨道经济”,轨道代表的是产业链。产业链是扭曲的,怎么可能指望马车平衡呢?外汇储备的解决需要从汇率制度、货币自由化,包括利率市场化多角度入手全面治理与疏导,打消人民币升值预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外汇,而不要炒作人民币。

收藏
热点排行
热门写手